【理论调研】李杨 | 国企人员职务犯罪问题思考

时间:2025-03-25 14:50:17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摘要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国企人员职务犯罪问题频发,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发展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本研究通过对国企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对策,旨在为有效遏制国企职务犯罪、完善国企治理结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近年来,国企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曝光,从大型央企到地方国企,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企人员职务犯罪不仅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破坏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也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公信力,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国企人员职务犯罪问题,寻求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企人员职务犯罪现状及特点

犯罪主体主要集中在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及重点岗位人员。中高层领导凭借其决策权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在企业重大项目审批、资金使用、人事任免等关键环节容易出现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等犯罪行为;而财务、采购、销售等重点岗位人员则利用职务便利,在资金管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过程中谋取私利等。国企职务犯罪呈现出明显的窝案串案特征,往往是查处一人牵出多人,涉及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破坏企业内部生态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三、国企人员职务犯罪成因分析

(一)制度层面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部分国企存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形同虚设的情况,内部决策机制不科学,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2. 监督机制失效:内部监督方面,企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独立性不足,受制于企业管理层,难以发挥有效监督作用;外部监督方面,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存在监管空白和重叠,对国企的监督检查不到位。

(二)个人层面

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国企人员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对职务犯罪的性质和后果认识不足,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或受到制裁。

2. 道德观念缺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人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扭曲,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为谋取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

3. 心理失衡与攀比心理:看到身边人或社会上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部分国企人员产生心理失衡,盲目攀比,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会环境层面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通过行贿等方式拉拢国企人员,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外部诱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项目、资源等,不惜向国企关键岗位人员行贿。

2. 社会监督氛围不足:公众对国企职务犯罪的关注度和监督意识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渠道和机制。媒体对国企职务犯罪的曝光和监督力度也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四、预防和治理国企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加强董事会建设,引入外部独立董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赋予其独立的监督权力和资源,确保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监督。

2. 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制度,提高内部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企业财务、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建立内部举报制度,鼓励员工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并对举报人予以保护和奖励。

3. 健全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确保员工薪酬与业绩、贡献相匹配,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引入长期激励措施,如股权激励、绩效奖金等,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加强对薪酬发放的监督管理,防止薪酬分配中的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违规处罚机制,对违反薪酬制度和职业道德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二)加强教育与培训

1. 法治教育:定期组织国企人员参加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刑法、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使其明确职务行为的法律边界,自觉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 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宣传先进典型等方式,引导国企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

3. 警示教育:选取典型的国企职务犯罪案例,组织国企人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让他们深刻认识职务犯罪的危害和后果,引以为戒,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三)强化外部监督

1. 加强政府监管:明确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国资委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规范企业重大决策、资产交易等行为;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国企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和法律责任。

2.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对国企的监督,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如设立举报热线、网络举报平台等,方便公众对国企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加强媒体监督,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国企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及时曝光和跟踪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国企规范经营管理。

(四)加大惩处力度

1. 严格执法司法: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查处国企职务犯罪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罪必究,严厉打击职务犯罪行为。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切断职务犯罪的利益链条。在量刑时,要充分考虑职务犯罪的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依法从重处罚,提高犯罪成本。

2. 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对实施职务犯罪的国企人员,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将其纳入失信人员名单,限制其在金融信贷、市场准入、任职资格等方面的行为,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限,形成有效的惩戒和震慑效应。

五、结语

国企人员职务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制度、个人、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以及严格惩处犯罪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国企职务犯罪,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保障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稳定增长。同时,预防和治理国企职务犯罪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供稿| 商洛市商州区检察院

作者| 李杨

编辑| 李娟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