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  伊然 |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犯罪的问题探究

时间:2025-03-24 18:37:04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引言: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命题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然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坚实的犯罪预防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剖析
1. 心理问题凸显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在未成年人中并不少见。学业压力、同伴竞争、家庭期望过高,让许多孩子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内心的负面情绪无从宣泄,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一些中小学生面对频繁的考试,害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逐渐出现失眠、厌学等焦虑症状。
人际交往困扰也困扰着未成年人。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部分孩子线上交流顺畅,线下却陷入沟通困境,孤僻、不合群,甚至遭受校园霸凌,导致自卑、恐惧等心理创伤。
2. 心理韧性不足
现代未成年人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成长过程较为顺遂,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一旦遭遇诸如家庭变故、重大疾病、考试失利等困难,极易一蹶不振,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不知如何自我调节、重新振作。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的关联
1. 冲动犯罪诱因

- 心理发育不成熟使得未成年人情绪自控能力弱。当愤怒、嫉妒等强烈情绪涌上心头,他们往往来不及思考行为后果,便可能做出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他人的过激举动。比如,因同学间的一句玩笑话而大打出手,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2. 寻求认同偏差
- 一些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足够关注与认可的未成年人,为了获得归属感,可能误入歧途,加入不良团体。这些团体宣扬的错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如盗窃、抢劫以显示“勇敢”,容易诱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只为换取所谓的“同伴认同”。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度实施路径
1. 家庭基石:爱与引导并重
- 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安全感。日常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烦恼,而非一味强调成绩。例如,每天安排固定的亲子交流时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 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与良好习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自身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坚韧面对生活挑战。
2. 学校主阵地:全面教育体系构建
- 课程设置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表,配备专业教师,系统传授心理知识,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 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私密、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敏锐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支持。

3. 社会辅助:资源整合拓展
- 社区可组织各类心理健康讲座、亲子活动,邀请专家为家长和孩子答疑解惑,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家庭心理健康素养。
- 利用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心理健康知识,制作有趣的短视频、动画等普及心理调适方法,让未成年人在轻松氛围中汲取心理养分。
四、预防犯罪的针对性策略
1. 法治教育强化
- 学校定期开展法治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讲解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明晰行为边界,敬畏法律威严。如通过校园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审判流程,增强法治意识。
2. 不良行为早期干预
教师、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未成年人日常行为,一旦发现如逃学、吸烟、沉迷网络等不良苗头,立即联合介入,了解背后原因,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措施,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 社会支持网络完善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司法等多部门联动的帮扶机制,对于有犯罪倾向或已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矫治、职业培训等综合服务,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轨,开启新生活。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犯罪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只有用爱与责任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成长,才能为他们铺就一条远离阴霾、充满阳光的青春之路,让每一朵青春之花都能在和谐社会中绚丽绽放。我们应持续关注、不断探索,为未成年人的美好未来保驾护航。

 


供稿| 山阳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  伊然

编辑| 李娟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