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调研】张璇 |  农村地区涉黑恶势力打击工作现状、方向与策略

时间:2025-03-24 17:47:04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在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地区涉黑恶势力的打击工作仍是重点攻坚领域。农村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根基,有效打击农村涉黑恶势力,对保障农民权益、推动乡村振兴意义深远。当前,农村地区涉黑恶势力呈现出新态势,打击工作也有着独特方向与特点。

一、农村涉黑恶势力新特点

(一)犯罪手段隐蔽化、智能化

传统农村黑恶势力的暴力手段较为直接、外露,而现阶段部分涉黑恶势力开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施犯罪。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放贷、网络赌博等活动,通过虚拟身份、加密通讯隐藏踪迹,作案方式更为隐蔽。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之际,有的黑恶势力团伙操控电商平台,垄断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虚假交易、恶意差评打压竞争对手,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并威胁敢于反抗的农户,使得农民在遭受侵害时难以察觉和取证。

(二)向新兴产业和公共资源领域渗透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涉黑恶势力将触角伸向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兴产业和公共资源领域。在特色种植养殖方面,一些团伙强行霸占优质土地、水源等资源,控制种苗、农资供应,垄断农产品收购,严重破坏产业发展秩序。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他们以暴力威胁排挤本地村民参与,强揽工程、欺客宰客,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破坏农村的对外形象。

(三)与宗族势力交织

部分农村地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涉黑恶势力与宗族势力相互勾连。一些宗族势力较强的村庄,个别黑恶势力头目利用宗族关系网发展成员,以家族祭祖、聚会等活动为掩护,商议违法犯罪活动。在村庄事务决策、资源分配中,他们以宗族利益为幌子,打压异己,谋取私利,甚至干扰基层选举,试图掌控基层政权,严重破坏农村民主法治进程。

二、常态化打击工作方向与策略

(一)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打击精准度

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整合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农村经济活动、网络舆情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通过设定涉黑恶势力犯罪风险预警指标,如特定区域内异常的资金流动、频繁的投诉举报等,及时发现潜在的涉黑恶势力线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存储涉黑恶案件证据,确保证据的不可篡改和安全性,提高打击的精准度和效率。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政法机关内部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懂法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负责涉黑恶势力案件的技术侦查和数据分析。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技术人员对新型犯罪手段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为打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围绕新兴产业开展专项治理。针对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深入排查涉黑恶势力线索。加强对产业项目招投标、经营活动的监管,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垄断经营、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户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发现的涉黑恶问题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加强公共资源领域监管。完善农村土地、矿产、水利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制度,规范资源的开发利用流程。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资源交易的公开透明,防止黑恶势力插手资源分配。加大对侵占、破坏公共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严肃处理,保障农村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基层治理,斩断黑恶势力滋生链条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定期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强化党性教育和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抵制黑恶势力侵蚀的意识和能力。发挥村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发现和解决涉黑恶势力问题。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保障村民对村庄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对村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指导和监督,防止黑恶势力渗透,确保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依规运行。

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中对农村地区涉黑恶势力的打击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准确把握农村涉黑恶势力的新特点,明确工作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才能不断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供稿| 山阳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  张璇

编辑| 李娟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