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之成因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11-17 11:13:32
阅读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作为80后一族,看到这则消息,想必都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笔者的第一想法就是孩子可以多了一个伴了。第二反应当然是,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又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二胎政策的放开也意味着出现了一些社会原因。
一、“低生育陷阱”——总和生育率远低于更替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虽然也有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没有根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人口红利”简单通俗地理解为: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二、“银发危机”——老年人养老成问题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需要二胎政策的放开。从人口老龄化角度看,放开二胎政策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直接钥匙。人总归要变老,谁都不能让自己永远年轻,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让出生率和死亡率平衡起来,让出生一族和老另一族所占的比例平衡,不是单纯的靠只生一胎就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好。因此,适度的放开二胎政策,对缓解老龄化问题,有利是绝对的,毕竟我们国家现在的出生率已经很低,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们的出生率都是非常非常低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催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目前农村问题频发。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已逐步凸显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四、“失独”社会之殇——独生子女家庭丧子之痛令人深思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独生子女家庭超过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家庭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成为一类社会创伤。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经济压力、医疗养老问题超过一般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而这份痛苦谁能解?
五、男女比例失调成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因此,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