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27 10:19:57来源:作者:
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所做的工作报告以“一条主线、三个体现”向大会递交了2023年全国法院抓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答卷。
“西安中院就劳动争议多发问题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出司法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函提出18项改进措施,联动开展诉源治理,半年内当地诉至法院的劳动争议纠纷从2022年同期的5218件降至4436件。”
报告(附件)中的这90个字展示了西安中院在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西安中院”首次出现在最高法的工作报告中,也是被点名表扬的唯一一家中院。
“诉讼案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对受理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审判运行态势中发现经济发展的规律,排查社会治理的短板,探寻诉源治理的路径。”谈及如何用好司法大数据西安中院院长赵雷说道。
2023年4月,在对全市法院约3万件劳动争议案件梳理后,西安中院坚持问题导向,就市人社局在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法治宣传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向市人社局发出综合性司法建议。市人社局积极回应,与西安中院共同开展座谈,并吸收座谈会研究成果,提出落实司法建议的18项改进措施,包括持续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研、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创新人社行政执法方式、建立案件数据交换反馈机制、加大打击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行为力度等具体方面的工作。
之后,西安中院出台《关于加强劳动社会保障行政非诉审查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先后共同印发推动劳动人事争议源头预防化解的实施意见,在市总工会挂牌设立“劳动争议巡回审判法庭”,与市人社局联合召开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一站式服务经验推广现场会,推动全市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整体提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同时,积极对接中小企业协会,为企业量身定制法律风险提示单,联合市工商联共同举行发放仪式,规范企业依法用工……
一次次会议的召开、一部部文件的出台、一项项举措的落实使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逐渐走深、走实。一场化解劳动争议的“多向奔赴”就此展开。
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实现行政调解与仲裁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加强裁审衔接,统一法律适用,提升裁判质效。对涉劳动保障的非诉执行案件快审快执,促进用人单位规范用工。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建立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联合发布制度,4个案件入选陕西省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从5218件降至4436件,司法建议落地半年,全市新收一审劳动争议案件较上一年度同期下降14.99%。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的初显成效,让我们坚信找对了路子。”西安中院行政庭庭长崔立新欣慰地说。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西安中院党组要求将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经验推广到全市法院诉源治理的大格局中,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针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有关单位普遍存在的工作疏漏、制度缺失和隐患风险等问题,及时精准提出司法建议,畅通“发前沟通”和“发后跟踪”,使司法建议真正落地见效。同时,推动诉源治理工作数字化转型,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诉讼服务流程。2023年全市法院共制发司法建议337份,解决社会治理领域中引起类案多发高发的深层次问题。上线“小法管家”AI客服,法律咨询全天候“不打烊”,促进纠纷源头治理。
升级打造“1+45+N”诉源治理工作体系2.0版,贯通上下一体“指导链”。全市建成共享驿站189个,选聘特邀调解组织180家、特邀调解员818名,做实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呈现出三级协同、跨域调度、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全市一审民商事行政案件同比下降7.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
与市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意见》,与市发改委等45个单位分别签订司法协作协议31份,加强市场消费、交通运营、婚姻家庭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参与。加快落实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西铁中院分别达成的相关协议要求,促进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行政争议诉源治理和实质性化解。2023年,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6.99万件,成功化解10万件,制发诉前司法确认和诉前调解书18771份,为全省诉源治理跻身全国前列做出积极贡献。
“成绩的取得是对我们工作极大的褒奖和鞭策。我们将继续坚持能动司法,总结经验,聚焦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工作思路,深化诉源治理改革,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为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赵雷院长如是说。
来源:西安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