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公安局“六个狠抓”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公安工作满意率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09-24 09:27:50
阅读量:
榆林市委政法委 韩璐
为进一步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深化队伍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公安交警队伍良好形象,今年以来,吴堡县公安局采取“六个狠抓”措施,加大执法规范化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狠抓执法制度建设的标准化。吴堡县局始终将着力点放在容易发生执法问题、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基层民警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执法环节上,建章立制,消除执法隐患、堵塞执法漏洞,规范民警的基本执法行为。一方面,结合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局属17个部门编制了执法岗位职责标准和工作标准,着力构筑以基本执法行为标准、常见警情处置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常见案件证据规格、说理执法工作标准等八个方面为重点的执法办案标准体系。县局制定了包括接处警、受理立案、调查取证、伤情鉴定、采取强制措施、卷宗管理交接等执法办案基本行为标准30余项,常见警情处置规范15项,执法自由裁量标准10项,常见案件证据规格52种,笔录制作标准43项,说理执法工作标准13项,实现了对基本执法行为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以查缺补漏为重点,研究规范疑难执法问题。针对法律规定不明确、民警不知道怎样执法以及随意执法等问题,认真查找执法空白点、执法危险点,梳理排查出处置非正常上访、非法集资、劳资纠纷等10余个疑难执法问题,逐一研究细化处置规范。
二、狠抓执法监督管理的机制化。执法监督是严格准确执法的保障。吴堡县局将案件审核和考评监督的视角由事中、事后向事前转变,大力加强以源头执法不规范为重点的个案监督工作。一是建立三级法制审核机制。出台《公安机关案件审核工作规定》,进一步完善基层法制员先期审核、法制部门把关审核、县局主(分)管领导审批审核的三级法制审核机制。制订了《吴堡县公安局执法部门专兼职法制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法制员的职责权限、配备、选拔、任用和考核管理。目前,全局有兼职法制员10人,每年评选优秀的兼职法制员报县局、市局表彰奖励,激励民警的工作热情。二是完善内外结合的执法监督网络。在内部,由法制部门牵头,纪检监察、督察、信访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执法情况,解决阶段性执法问题。对敏感案件、被检察机关监督案件、复议诉讼国家赔偿案件实行报备研判,对网上涉警、涉法舆情实行网监、法制部门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分析导控,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外部,探索落实公检法重大案件联席座谈、联合办案、执法情况回访等制度,定期邀请媒体记者开展案情通报会,加大外部执法监督力度。三是建立规范的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县局把执法质量考评结果作为衡量执法工作、考核部门、民警评先创优的硬性指标,每月在大厅集中通报,每年召开公安工作会议兑现奖惩。坚持每季度对基层所队执法质量进行一次考评、排位、通报,将提高执法质量的压力层层传递到一线民警、体现在具体案件的办理上。强化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执法检查发现、信访举报控告、新闻媒体曝光确认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个案,坚持每案必查、有错必纠,坚决追究审批人、审核人和承办人的责任。三年来,共追究主观故意或过失责任的领导和民警4人,均计入个人执法档案,收到较好的警示效果。
三、狠抓执法办案场所建设的功能化。在场所设置方面,该局严格落实公安部、省厅执法办案场所设置规范,围绕市局下发统一标准,累计投入经费达260万余元,基本完成了派出所“四区(接待区、办公区、办案区、生活区)、六室(讯问室、询问室、候问室、证物室、调解室、信息采集室)建设任务。一是坚持统一标准促规范。在讯(询)问场所的建设上,坚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设计制作既安全、人性又规范、统一的座椅,统一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统一公安派出所功能区和执法用房标牌、墙面制度规范及相关设施建设14项标准。在同步录音录像的基础上,专门出资10余万元,建成了视频监控督察系统,可对4个派出所,1个执法办案中心、警务大厅执法、服务过程进行同步监控。二是优化执法服务环境。吴堡县公安局将“窗口单位”(警务大厅、派出所户籍室)建设摆上与执法场所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全局统一的亲民设施、执法公开、行为用语、办事效率、警营文化5大项23条基本执法服务标准,以及28项应当上墙公布的制度规范及便民服务标准,由县局统一内容、式样、集中制作,既改善硬件和环境,更注重软件和作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处体现便民、利民、惠民的指导思想,把“亲民务实”的吴堡公安精神体现出来。
四、狠抓突出问题整改的制度化。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应以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地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针对伤害案件引发大量信访的问题,专门制定了《办理涉伤案件时限规定》,进一步从时效上规范伤害案件办理工作,落实了三种责任:执法工作责任制,实行案件首问、首接负责制,受理群众报案、110现场处置、调查取证、执法办案系统录入包案制等执法初始环节的执法责任,破解接处警责任不落实的难题。落实主办民警责任制,对进入程序的案件,逐案明确主办民警、协办民警,破解执法办案责任不落实、办案无动力的难题。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办案不作为、慢作为引发投诉举报的,出现执法过错的个案逐案实施倒查,破解出现执法后果无人负责的难题。110指挥中心大力构建扁平化实战指挥体系,提高快速接处警和现场处置能力;基层派出所通过完善警务运行机制,整合内部警力,落实处警责任,做到警情内部顺畅流转和无缝对接,实现了案件及时、依法妥善处置。各派出所全部配备了警用摩托车、现场执法记录仪、现场勘验器材,所有基层民警全部按照部省市公安机关要求配备了单警装备“八大件”,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案件类警情依法处置和现场执法记录工作规范,明确常见和疑难复杂警情的处置流程和规范要求,使110接处警工作走上规范有序的路子。
五、狠抓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流程化。执法信息化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加强执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一是完善网上执法办案流程。依托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将接处警、刑事案件立破案、行政案件查处等纳入网上运作,应用网上笔录系统,实现了网上案件依法定程序实时动态流转和法律文书的自动生成及电子签章。二是全面加强网上执法监督管理。建立了以警务基础平台数据为支撑的网上执法监督新模式,加强数据质量的日常审核、检查、通报,推广应用网上执法告知服务系统,实现了执法数据监测、执法信息反馈、执法问题预警、执法场所监控、执法流程管理、执法质量考评等动态监督管理功能,基本做到了“五个一律”,即所有接处警一律进平台,处警现场一律全程录音录像,涉案财物一律实行条形码管理,审查人员一律进办案区,讯问犯罪嫌疑人一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开发应用全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置执法职权、执法制度、工作意见等31个大类、53种档案,将全局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档案纳入该系统管理,形成了管理规范和信息共享的高速平台。
六、狠抓执法主体建设的正规化。法律水平决定执法能力,法律素质决定执法效果。建立了局机关定期学法,基层单位每日学法制度工作。机关坚持利用每周一、每周四集中学习的形式,定期举办全局性执法规范化建设学习,三年来举办执法规范化建设系列专题辅导学习24场次,受训民警1440人次;分12期对全局96名民警集中开展执法办案系统应用培训;定期组织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和民警在省厅教育训练平台和机关会议室进行法律知识考核,合格率达80%。同时,该局针对民警执法素质参差不齐、需求不同的情况,始终坚持按对象、分类分层次进行培训,每年举办“一法两规”专题培训不少于24次,进一步提升了民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民警执法能力等级评定和网上学法分级管理制度,2014年全局民警中级以上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4%,走在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