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01-26 18:47:22 阅读量:
2014年,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紧紧围绕“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过硬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大力弘扬领导实抓、民警实干、注重实效“三实”精神,不断完善分类化管理、项目化落实、激励化奖惩“三化”机制,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成绩令人振奋、工作亮点纷呈。
亮点之一: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7亿元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警务科技信息化建设,党政重视支持力度空前。
始终坚持将公安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推动,以有为争有位。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研究公安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反恐怖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意见》。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杜航伟,市委书记胡志强,市长陆治原等部省市领导多次深入榆林公安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影响公安工作的机制性、保障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6亿元用于治安防控体系、执法办案场所、反恐装备、四大技术和戒毒场所建设,投入1.1亿元用于交管部门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亮点之二:加强应急处突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了稳定突出问题百日治理专项行动。
积极应对反恐维稳新常态,完善应急预案,落实输油气管线、重点要害部位安全保卫的主体责任。全市增设39个特警武装屯警勤务点,北部六县区和绥德县各建立50人的应急处突专门队伍,榆林城区组建了60人的武警特勤排,各县区组建了11人的武警应急班。扎实开展了全市稳定突出问题百日治理专项行动,成功处置因非法集资、商品房退购、企业改制等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13起,各类群体性上访事件694批34184人次、阻工事件346起、非正常死亡案件287起,化解各类信访积案30起,办理上级交办疑难信访案件60起,有力维护了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亮点之三:全市公安百名民警破获刑事案件数、逮捕人数、治安拘留人数均位居全省第一。
围绕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治安突出问题,部署开展了“2014秦剑”“吸毒人员大收戒”“扫黄扫赌”无声风暴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828起,逮捕2880人,直诉1236人。其中,破获“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7579起,破获各类经济案件475起、挽回经济损失10.6亿余元,破获毒品刑事案件482起、强制隔离戒毒2475人。共查处治安案件23875起,查处违法人员24625人,行政拘留10644人。全市公安百名民警破获刑事案件数、逮捕人数、治安拘留人数均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6?20”横山县系列强奸抢劫案、靖边特大运输毒品案等一批有影响案件的成功侦破,有力地震慑了犯罪。榆林公安首次出境赴马来西亚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开创了国际警务合作先河。
亮点之四:全年接报警总数同比下降6%,刑事、治安发案同比分别下降12%和17.5%,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新建公共视频探头1599个、小探头38696个,累计建成公共视频监控6200余个、各类小探头91548个,实现了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全覆盖。全市划分网格化巡逻警区83个,配备巡逻警力1325名、巡逻警车208辆,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开展了携犬巡逻,警犬数量达到62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治安防范宣传,全市2900余名保安队员统一佩戴治安联防“红袖标”上岗工作,群众安全防范能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共接各类警情958150起,同比下降6%;共立刑事案件15095起,同比下降12%;共受理治安案件22891起,同比下降17.5%,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亮点之五:榆林城区警务工作站试点运行,居住证制发工作全面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主动适应城区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改革巡防模式,整合一线警力,在城区案件多发区域、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交汇处、重点繁华地段、党政要害部门附近建立集治安、交通、消防管理于一体的警务工作站,首批试点的7个警务工作站已投入运行。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22894人。部署开展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大会战”,建立了居住证定期通报排名制度,全市共制发居住证263859张,有效满足服务经济建设、人口自由流动的客观需求。
亮点之六:全市利用信息化直接和关联破获的案件占到了破案总数的87%以上,“四侦”手段服务实战效能逐步凸显。
制定了“四侦”建设三年规划,全市新增刑侦、网侦、技侦、图侦技术人员148人,市局建成了公安司法鉴定中心、11条网络侦控系统,对指挥中心二三级网、视频专网进行了扩容改造,建成图控中心24个,整合视频卡口图像2257路。12个分县局全部建成了刑事技术室,10个分县局建成了尸体解剖室,榆阳、神木、府谷、清涧建成了视频图像实验室。部署开展了信息采集大会战,累计完成约28.3亿条数据资源采集整合工作。建立了日、周、月情报信息研判机制和敏感节点、重大活动随时研判工作制度,以大情报平台为龙头,以“四侦”为核心的新型作战体系全面形成。
亮点之七:大力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派出所78个、公安检查站30个、警务室115个。
根据《全市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公安检查站标准化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全市41个公安检查站落实了496名警力实行24小时勤务制度,累计查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98名,抓获网上逃犯42名,查缴各类违禁物品9890余件。全市130个社区警务室共配备专职民警285名、辅警858名,调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市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警卫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单位,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靖边县看守所建成“全国标兵戒毒所”和“全国标兵看守所”,神木县看守所和拘留所通过公安部一级所验收,全市看守所监门哨武警上勤任务全部完成,新建成神木、子洲县戒毒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亮点之八:全面实行执法办案网上操作、网上流转、网上审批,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
坚持健全制度促规范,全市公安机关共修订和新建各类执法制度263个。采取周通报、月考核、下发执法建议书等形式,强力推进网上执法办案工作,全市公安机关通过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办理刑事案件12103起,行政案件13774起。全市升级改造执法办案场所165个,270个基层执法办案单位配备法制员294人,81.6%以上民警取得了中级执法资格。靖边县公安局被命名为全国执法示范公安局,府谷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国执法示范基层所队,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亮点之九:出台了6类30项便民利民措施,建成了榆林公安政务微博群,警民沟通更加畅通。
部署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市局在全市创建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出台了涵盖户籍、出入境、消防、交通管理、互联网经营场所管理、治安管理服务等方面的6类30项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建成了全市公安机关政务微博群,开通政务微博578个,粉丝和听众超14万人,节假日坚持24小时值守,向广大群众发布安全提示信息,@榆林公安位列全省公安政法微博影响力排行榜第8名。开通了“榆林公安手机报”,免费向市民发送“警情提示”。13个分县局开通了门户网站,及时发布各类防范预警、通知公告、工作动态,办理在线咨询、投诉、报警,警民沟通更加畅通。
亮点之十:创新教育培训,常态推进作风建设,公安队伍形象明显提升。
市局特邀清华大学崔和平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榆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8期、各类培训班16期,交警支队及靖边、神木县公安局分别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建立了合作机制。深化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整改落实,建立了向人民汇报工作制度,市局先后举办了公民代表进警营活动、第三届特邀监督员座谈会、向人民群众汇报工作会议,作风建设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邀请19家驻榆媒体40余名记者开展了“走基层、进警营”活动,与《华商报》联合开设了持续4个多月的“对话公安局长”栏目,《人民公安报》《陕西日报》先后8次对全市公安工作成效进行了集中报道,首次开展了全市公安机关“十佳民警”“十佳协警”评选活动,市局、交警支队及榆阳等分县局拍摄了微电影,传递出和谐警营正能量,谱写出队伍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