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8-10 16:23:30 阅读量:
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地处靖边北部风沙水滩地区,距县城37公里,是榆靖高速黄蒿界出口所在地。全村辖7个村小组,265户,1160人。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耕地10497亩(全为水浇地),林地300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560元。
近年来,马季沟村创新社会治理“123456”工作模式,大胆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和脱贫攻坚的开展,主要做法是:
“1”——建立一个综治维稳中心:成立了马季沟村综治维稳中心,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村主任担任,设专职工作人员3名,建立“四室一窗口”,即接待室、调处室、工作室、咨询室和服务窗口,制定了八项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人抓、矛盾有人调、责任有人担。
“2”——建立两个工作点:一是百姓说事点。在村民个户、村小组、村委会等村民经常聚集地设立了“百姓说事点”,每个说事点配备1名信息员,通过说事点能够及时听民声、说民事、解民忧,为群众提供急需的帮助。二是农民培训点。在村党支部活动中心建立农民培训点,通过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党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政策法规和种植养殖等思想理论和实用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3”——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原则。凡是涉及村里的重大事项,一律需要稳评,按照“四评一议”程序,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最后按多数村民的意见作出决定,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各类纠纷的发生。二是依法治村原则。成立了马季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设马季沟、杨家沟等7个分社,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拟定了《村民议事制度》和《马季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逐步实现村庄变合作社,村民变股民,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管理经营模式。只要涉及股民利益的事,都要召开股东大会讨论,所有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得到股东的同意。目前,全村确定股东1158名,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54名,修订完善制度12项。三是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为了使村民主动参与本村社会治理,优先由本村村民承包、经营土地。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是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负责人员是具体责任人。对平安建设履职不到位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4”——抓好四支队伍:一是三委班子队伍。在配齐配强村三委班子的同时,县委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政策水平较高的同志担任马季沟村第一书记,全面指导全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保证全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二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由县委农工部、县文管办以及黄蒿界镇驻村干部共12人组成的帮扶工作队,长期蹲点包村,落实了9户精准扶贫户和5户脱贫巩固户的帮扶责任人,制定了帮扶计划和措施,并由村小组长和帮扶责任人进行全程帮扶。三是调解工作队。成立由村监委会主任担任队长、7个村小组长和2名老同志为成员的矛盾调解工作队,全面化解产权改革中的80多起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四是宣传服务队。成立由村支部书记担任队长的宣传服务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有文化、觉悟高的年轻党员为队员,利用党员活动日、村民会议等平台进行法制宣传。
“5”——建立五项机制:一是党员践诺制。开展“两学一做”和“一抓二促三必须”活动,全村56名党员进行践诺,在党员中树立标杆,广泛开展向模范党员冯秀海、鲁孔明学习的活动,使全体党员学习有榜样、追赶有方向。二是村民承诺制。实行全体村民公开承诺制,告知村民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每个村民在承诺书上签字,作为评先树模、政策支持、产业扶持的重要依据。三是治安联动制。全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村小组长兼任网格员、中心户长,对流动人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跟踪管理,开展志愿者送温暖服务,建立互助幸福院,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社区矫正管理,进一步提升“两率一度”。四是诚信评价制。广泛开展创佳评优活动,对村民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2017年,全村经过民主投票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户,“五好家庭”7户,黄蒿界好人5人,致富能手5人,好婆婆7人,好媳妇5人。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对本村考入国家统招本科以上的大学生,由村委会资助学杂费用。五是目标管理制。结合实际制定了《马季沟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全面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村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全部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到2020年全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均纯收入22000元左右,达到五星级新农村标准。
“6”——实现六个变化:一是零乱变和谐,即从村民有分歧争吵嚷,向无意见忍让和的转变。二是被动变主动,即2014年只有40%的农户愿意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向目前99%的农户主动参与改革的转变。三是个体变集体,即家庭经营向集体经营的转变。四是资源变资产,即全村8890亩耕地、30000亩林地由资源向合作社资产的转变。五是村民变股民,即村庄、村民向合作社、股民的转变。六是贫穷变富裕,即全村2014年人均7800元向2016年人均11560元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