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省法院新进工作人员培训有感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6-04-20 20:34:06
阅读量:
庭上一分钟 庭下十年功
四月的西安,绿柳成荫,树周围、路两旁、店门口,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争奇斗艳,来去匆匆的行人,飞驰而过的汽车,拥挤的道路……这一些却都掩盖不住她几千年历史的厚重感,无论多艳丽,多嘈杂,一面城墙、一角飞檐都能让人瞬间重拾心中那片宁静。
2016年4月,我有幸和法院新进同事一起参加为期十天的陕西省法院新进工作人员培训班。周三下午,我们驱车来到培训基地——国家法官学院陕西分院报到,法官学院精心为我们安排食宿并制作了培训课程表,确保我们安心、有效交流与学习。此次培训安排的授课教师,均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业界前辈,其中有省高院法官处处长张锋,处干部徐光华,西安中院处级调研员王卫中,省委党校教授张洪春,省高院机关纪委副书记游俊辉等高院庭长及干部。
通过此次培训,聆听各位老师授课以及与来自全省各地区法院新同事的交流与学习,使我获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法官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院工作人员,必须狠下功夫,从各个方面磨练自己。
守良知,讲道德。西安中院处级调研员王卫中在主讲法官职业道德课上,省高院机关纪委副书记游俊辉在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法院工作的授课中,无不重复强调守良知、讲道德的重要性。《格言联璧·持躬》有文: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自己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别人,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做的事情神不知鬼不觉,其实因果虚实,一切待到时机成熟,都是会暴露,谁都期满不了,君子要谨言慎行,因为你不知道那一日,自己曾亲手种下的种子,将来承受果的回报。作为法官更是如此。一个案子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利益众多,当事人纠葛不清,如果为图省事,草草结案,或者受人诱导,种下不该种的种子,违背良知,背弃道德,在实行法官终身责任制的法律制度下,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法官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当事人和百姓对司法公信的感知来源。一个法官要成为优秀的法官,首先必须是一个受良知,讲道德的人,倘若没良知,没道德,即便是理论功底再扎实,审判经验再丰富,作出的判决损害合法人的权益,使无罪者蒙冤,有罪者得利,那就完全背离了立法的初衷和本意。
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审判经验。很多人以为,干法这一行业,很轻松,动动嘴皮子,案结事了,拿上死工资,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只看到了庭审上法官的正襟危坐,寡言少语,却不曾看到庭下所付出的努力。人民的好法官马锡五、宋鱼水,皱碧华、陈燕萍,他们的艰辛和不易,只有干这一行业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并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分配错综复杂,案子越来越多,一个法官一年内办结几百个案子时常有的事,甚至有的法官平均一天办结一个案子,这意味着他几乎没有周末,“5+2”、“白+黑”的拼命模式都不一定能案结事了。一份法律文书,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法官对万千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理解和掌握。人们都知“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官一年面对上百个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子,“公说公里,婆说婆理”,倘若没有丰富的审判经验,怕是做了“墙头草”。省高院行政庭副庭长李建军老师和未央区政法委副书记王建安老师等,都着种强调理论和经验对于一个法官判案的重要性。通过听取老师讲的办案经历和对案例的解读,使我认识到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法官像雷锋一样学会“钉钉子”,抽时间学习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观看庭审直播,参加学习培训,送法下乡,街头普法,现身说法等等,虚心求教和学习。而丰富的审判经验更来之不易,需要从每一案子、每一次教训、每一次困境和难题中反省、总结。
德、能、勤、纪、廉,新时期的法官要磨砺的不仅仅是这些,每一个法官身上都肩负着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的神圣职责。国际司法培训组织主席说:一个理想的法官,标准是都是相似的,法官必须聪慧,有教养,融入社会,高效且执着的追求正义。在通向优秀法官的这条道路上,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庭上一分钟,庭下十年功,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先付出,才有资格说回报。我很感激省高院、法官学院和我的单位组织我们来参加此次培训,感谢各位百忙之中给我们授课的干部和庭长,他们精彩的讲解让我受用终身。
潼关法院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