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3-08-13 09:50:06 阅读量: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机关、企业、学校、社区,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服务,织就一张张保障民生的“服务网络”。
2012年以来,在“网络化调解”工作机制的有序运行下,该院审结案件的调解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更是逐年攀升、亮点频现,由2010年的52.72%逐年攀升。
2013年1月7日,正值周一,汉台区铺镇人民法庭的法官们刚从家里来到法庭上班,就远远地看见法庭大门口站着几个人,书记员小陈眼尖,边看边说,这不是镇上贺坎村的老许父子俩吗?他们的案子结了,还不到8点,他们这么早来法庭干什么呢?
一进法庭大门,就见一名50开外的中年男子上前紧紧握住郑庭长的右手,激动地说,“谢谢郑庭长,要是没有你们,我们的家就彻底毁了……”而另一名中年男子也赶忙拉着郑庭长的左手说:“谢谢郑庭长,你可为我们村上解决了大难题了,欢迎你们常到村里来坐坐……”
看着两人和郑庭长的热乎劲,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维引到两个月前的那个案子的处理上来了。
这个故事还要从16年前讲起。1997年,老许父子承包了铺镇贺坎村的20亩河滩地,期限20年。父子俩在河滩地上不仅种上了白杨、银杏等经济林,还修建了房屋,铺设了管道,眼看着栽下的树苗一天比一天粗壮,老许父子心里乐开了花,开始计划在自家的老宅基地上翻修房屋了。
可是,好景不长。2011年8月,因汉江产业园铺镇工业园区汉航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老许父子承包的河滩地要被国家征用。因租期未满,贺坎村村委会便主动找到老许父子,协商承包地上附属物补偿问题。眼见10几年的心血将要毁于一旦,老许父子提出要上千万元的高额赔偿要求。因多次协商无果,老许父子的强硬态度激怒了部分村民,他们趁老许父子不在,将其承包地上的林木、房屋损毁,并将看园的一条藏獒狗打死,以此泄愤,一时间,双方的矛盾升级,势同水火。
事发后,老许父子将村民损毁现场的照片贴在了汉中吧上,并到省、市、区政府信访,此事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2012年6月,案件起诉到了汉中市汉台区铺镇人民法庭。立案后庭长郑戈担心双方再生事端,一边和贺坎村的人民调解员周建勇取得联系,一边驱车赶往贺坎村。
在老许父子家,看到来的是法院的人,老许一扭身就要进里屋,调解员老周见状连忙上前拉住老许的胳膊,郑庭长接着递过一支烟,“老哥,你先别急着进去,咱们聊会儿。”
就这样,几个人聊家常,一下子把老许的话匣子打开了。
老许激动地说,“政府要发展经济没错,可我辛辛苦苦的忙活了这么多年,一家人的指望都在这林木上面呢,他们赔的那点钱也太少了,给我造成这么大的经济损失,郑庭长你给我评评这个理儿,这口气我就是咽不下。”
在场的人都观察到,老许说到动情处,他的眼眶有些湿润。郑庭长劝解说:“老许啊,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这不是还有法律吗?咱们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这回法院给你处理不好,你到哪儿去上访都成,法院不拦你。”
郑庭长先给老许吃了一颗定心丸,老许点头半信半疑地表示愿意等候法院的处理。停了一会儿,老许说:“郑庭长这话是你说的,那我就信你一次,听你的话。”
出了老许家门,郑庭长和老周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贺坎村村委会,到了村上,镇上司法所、贺坎村支书、村两委会委员已经聚在一起,经过两小时的座谈,村上终于同意增加赔偿款数额。这下子,郑庭长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随后的20多天里,郑庭长带著书记员小陈13次深入铺镇政府、贺坎村,组织双方调解,最终,贺坎村村委会一次性赔偿老许父子80万元。
“小陈,你还愣着干什么,今天是法官联系点便民服务日,赶紧带上材料我们下村去。”郑庭长的一番话打断了小陈的思绪。“老许,你还去北京上访吗?”书记员小陈笑着问老许。老许咧嘴嘿嘿一笑说:“你们都替我把事情解决好了,我还上访干啥呀。”
“对一个当事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只进一次法院,这一次与法院的接触,如果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在他们一生当中都可能留下阴影。作为法官,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努力促成案件当事人都达到调解,为此,就算多跑一趟路,多加一次班,也值了。”铺镇法庭庭长郑戈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自己的法官梦。
翻开汉台区法院的网络化诉调对接图,以6个基层法庭为网点,辐射全区200个村和53个社区的大调解网络明晰可见。
2010年以来,汉台区法院逐步在全区所有的村、社区设立了法官便民联系点,建立了法官联系基层的信息库,驻村法官定期主动上门提供法律服务,通过与辖区司法所、人民调解员三级调解组织联动、互通信息,在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合力调解,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大调解机制运行以来,汉台区法院法官便民联系点通过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矛盾101件,接待来访群众185人次,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15件,进村开展法律宣传活动18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