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严”字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价值坐标。当前个别地方存在的“宽松软”现象,本质上是对政治纪律的消解、对执政根基的侵蚀。唯有构建标准从严、执行从严、长效从严的“铁三角”,方能真正实现“全面从严”的政治承诺。
标准从严是基准线,决定管党治党的刻度精度。党章党规不是“橡皮筋”,政治标准更非“弹簧门”。现实中,有的党组织将“基本合格”默认为“过关”,把“不触碰红线”等同于“达到要求”,这种降格以求的倾向必须警惕。标准之严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标尺要“零误差”,对照中央要求逐条校准;道德标尺要“全天候”,八小时内外同质同效;能力标尺要“动态化”,随事业发展持续抬升。唯有以“毫米级”标准度量党员言行,才能防止“破窗效应”侵蚀组织肌体。
执行从严是生命线,检验刀刃向内的决心勇气。“严”的威力不在于条文数量,而在于落地密度。一些单位存在“文件严于执行”“会上严于会下”的落差,暴露出制度空转的危险。执行之严贵在三重突破,破除“情面关”,杜绝“熟人社会”的执纪衰减;打破“例外论”,防止特殊情形成为开口子借口;攻克“拖延症”,确保问题整改不过夜。当监督执纪的“探照灯”照亮每个角落,“从严”才能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长效从严是地平线,关乎政治生态的可持续性。全面从严治党最忌“运动式”“阵雨型”,必须实现从“不敢”到“不想”的深层转化。长效之严需要构建三个机制,教育预防的“滴灌系统”,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筑牢思想堤坝;制度创新的“代谢机制”,及时填补新型腐败的监管盲区;文化培育的“光合作用”,让清廉基因融入组织血脉。这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严管厚爱,才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政治保护。
严管与信任从不对立,约束与成长本就同源。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有“规矩严于铁”的刚性,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韧性。当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淬炼党性的熔炉,每名党员都自觉视纪律为生命,“严”的价值必将转化为强国建设的坚强柱石。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