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05 12:06:19 阅读量:
当前部分党组织存在的“展板文化”“口号文化”现象,本质是将党建文化简化为视觉符号的堆砌,忽视了其作为精神纽带的本质属性。真正的文化浸润从来不是物理叠加,而是价值内核的共生共长。党建文化要深入人心,必须超越“上墙”走向“上心”,在党员干部灵魂深处构建起“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坐标系。这种浸润如同盐溶于水,看似无形却处处可感——当“两个维护”转化为政治自觉,当“国之大者”成为思维习惯,党建文化才真正完成从外部规范到内在认同的质变。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驻村干部裤腿上的泥土比任何标语都更具说服力;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党员突击队的攻关身影比所有承诺都更有感染力。党建文化要扎根心灵,必须遵循“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辩证法则,让党员干部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中切身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自然生发为民服务的价值皈依。这种经由实践淬炼的文化认同,才能抵御形式主义的侵蚀。
延安时期,一部《白毛女》让阶级觉醒直抵心灵;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民思想解放。历史启示我们,触动心弦的文化传播往往具备三个特质:话语体系的时代性转换,将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传播方式的具象化表达,用有温度的故事替代抽象说教;互动机制的平等化构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滋养。当代党建文化传播尤需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情感传播规律,在保持政治严肃性的同时,学会用“青言青语”“网言网语”实现价值传递的“破圈”效应。
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建设,造就了延续两千年的文化共同体。今天推动党建文化深入人心,同样需要构建“制度+润心”的双轮驱动体系。既要通过“三会一课”等制度安排形成文化培育的“固定频率”,更要建立将文化软约束转化为制度硬保障的机制。比如把“斗争精神”具化为重大风险防控的责任清单,让“人民至上”体现为民意测评的考核权重。当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制度设计时,党建文化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