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6-01-05 16:39:28 阅读量:

丹凤县人民检察院 (李晓疆 黄慧芳)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四大危险”更加凸显,不断削弱党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地位,特别是群众反映突出的 “四风”问题,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作为治党管党的突破口,制定中央八项规定,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改进作风,以实际行动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彰显了党中央改进作风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党中央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一系列部署要求和具体行动,推进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笔者将从以下几点阐述作风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作风教育的措施还不够过硬
作风问题的根子在思想,抓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思想作风教育。当前对干部的思想作风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内容上重点不够突出,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约束,科学有效、务实管用的教育培训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抓理论学习满足于安排部署,督导学习注重完成学习计划,以致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效果欠佳。因此理论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以致干部的思想认识没有得到实际提高,作风问题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纠正“四风”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
有的单位没有把治理“四风”突出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缺乏长期作战思想,在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方面采取措施不够得力,治理“四风”突出问题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健全。有的单位特别是一把手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没有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追求短期效应,没有切实负起治理“四风”突出问题责任人的重任,没有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带头整治,无形中为“四风”的滋生提供了上行下效的“影响”。
(三)防治“四风”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抓作风建设,制度是治本之策,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化。一些地方的制度笼统地提出原则性、模糊性要求,标准不清、刚性不强,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又或者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只有定性规定,没有定量规定,只有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执行中弹性过大和随意性强等问题突出。
(四)治理“四风”突出问题的考核机制还不够严格
从目前现状看,有的单位对中央八项规定和治理“四风”的部署和落实,满足于一般应付,上头发文件通知,立马就抓,上面不强调,立刻就放,或是“表面功夫,应景文章”,雷声大,雨点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对治理“四风”突出问题往往是过一段时间集中开展督查,存在偶然性、片面性。有的存在老好人思想,对不良现象避重就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讲原则,缺乏正气,唯求和气,曲意逢迎。
二、巩固“四风”治理成效,防止“四风”反弹的对策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当前,群众最担心的就是不良作风反弹,最盼望的是把改进作风的好态势发展下去,并形成长效机制贯彻下去。巩固“四风”治理成效,防止“四风”反弹,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保障作风建设的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
(一)强化理论武装,形成党性教育新常态。作风上存在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必须在拧紧“总开关”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高了,眼界宽了,心胸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防止“四风”反弹,必须始终坚持从严从实抓好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激发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内生动力,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增添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