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鄠邑法院 | 如我在诉,修复百年邻里情

时间:2024-11-20 09:13:52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鄠邑法院干警循着总书记足迹,从“六尺巷”中深刻领悟基层善治之道,涵养为民情怀,传承创新精神,挺膺时代担当,绘就基层和谐好“枫”景。

近日,西安鄠邑法院草堂法庭巧用“六尺巷”典故释法说理,成功化解一起因伙墙引发的邻里纠纷。

兄弟间的“心墙”

张大与张二比邻而居,他们的关系颇为特殊,既是血脉相连的堂兄弟,家里又是有着百年情谊的好邻居。

此前,两家商量盖新房之际,共用一堵伙墙。2016年,张大家率先翻盖新房,并就两家伙墙一起建设,经双方协商同意,张大给张二预留砖茬,方便张二后续建房,二人约定伙墙共用。

然而,2023年张二家翻修房屋时,双方在伙墙的使用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一气之下,张二做出了放弃使用伙墙的决定,选择在自家宅基地内另砌墙盖房。张二认为自己的损失是由张大造成的,于是将张大告上了法院,要求张大赔偿自家另砌墙盖房所产生的损失。

法官+乡贤,多元调解

承办法官张云了解案情后,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是邻里乡亲,如果简单一判了之,不仅不利于修复邻里关系,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如何妥善处理这起邻里纠纷,既能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也让他们从中学习领会到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让邻里关系相较纠纷发生前更加和谐,这才是办好这起案件的关键。

“张大、张二此时正在气头上,张大更是对张二将自家诉至‘公堂’的行为气愤不已……”张云法官深知,这起案件仅靠法院力量调解还远远不够,确定好了办案思路,张云法官积极引入乡贤力量参与调解。

乡贤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非常熟悉,他们了解邻里之间长久以来的相处模式和不成文的规则,能够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来理解纠纷产生的根源。于是法官邀请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共同参与调解,而乡贤与张大张二亦是同族兄弟。

调解过程中,张云法官与乡贤将张大、张二约至调解室。他首先向双方强调了调解的目的是为了公正且妥善地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保持冷静。乡贤则从邻里情谊和当地传统的角度出发,讲述以往邻里相互帮扶、包容的故事,缓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随后,张云法官客观分析了双方在共用伙墙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开始引导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乡贤也适时提及张大家2016年盖房时预留位置的善意,点明张二在2023年翻修房屋时面临的实际困难。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你们都是亲兄弟,平时有什么困难应该互相搭把手,今天大家各退一步,该补偿补偿,该让路让路,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张云法官通过现场调解找准了双方核心矛盾,通过引用“六尺巷”的典故,结合《民法典》中涉及相邻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讲法理、讲亲情,劝导双方以和为贵、重视邻里及家族亲情,别因为一堵墙而阻断两兄弟今后的联系。

“咱们祖辈是百年邻居,我俩又是堂兄弟,法官说的对,血脉亲情更为重要,不能因为这点事,就舍去了多年的邻里情,这1000块你收下,我们以后还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张大说道。

经过法官和乡贤们的不懈努力,双方的态度逐渐软化。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张大同意向张二给付1000元,双方以后都不再计较此事。这一刻,笼罩在两家之间的阴霾终于散去。这场百年邻居间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小案件”连着“大民生”,该案是鄠邑法院草堂法庭以“如我在诉”理念做实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法官以古启今,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理念吸收用于基层治理,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案件,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不断化解人民群众“忧心事”,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文中均系化名)


作者:范亚青

编辑:赵佳欣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