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7-26 18:26:46 阅读量: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一个称呼——赤脚医生,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这个称呼曾经红遍全国。如今,这个称呼已经变了,改叫乡村医生。无论称呼怎么变,有些乡村医生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陇县八渡镇大力村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46个春秋。
老骥伏枥 干到实在干不动为止
这对老夫妻,夫叫刘拯民,今年64岁;妻叫何桂峰,今年62岁。两人都是1968年进入农村医疗岗位的,一边学一边干,先当赤脚医生,再通过考试,当上乡村医生。目前,二人坐堂大力村卫生室,刘拯民看内、外科,何桂峰看妇科,一起为山区农民的健康服务。
大力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距县城50多公里,四周群山环抱,有“世外桃源”之称。生活在这里的近两千村民,虽说坐拥青山绿水,可是一遇到疾病,及时就医却成了困难。“年轻时,跟着插队医生学会这门手艺,我如果不干,谁干 ?”土生土长在大力村的刘拯民,说起话来相当耿直。过去,乡村医生属于“苦活儿”,需要一手拿锄头种地,一手抓药看病,半医半农。如果医术不行,只有回家当农民。现在,虽说待遇好了不少,可是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些老人和娃娃,这种情况导致了村卫生室收入低,并且一直找不到接班人,他们只好“老骥伏枥”,干到“人家不要了”或“实在干不动”为止。
据村上干部讲,他们一直在给村卫生室寻找年轻医生,可是年轻大夫嫌这里地偏人少,再加上老人和娃娃比较多,看病时“风险太大”,又挣不了几个钱,根本没人愿意来。没办法,只好继续让老两口坚持着。
时光匆匆,老两口已在村里行医46个年头了,谁家有几口人,身体状况咋样,全装在心里。这几年,全县村级卫生室实行电脑联网,他们与时俱进,挑灯夜战学习电脑知识,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竟然学会了。如今,他们工作时记录病情、药费报销等业务,完全实行电脑自动办公,一些老年村民开玩笑说,真是老树发了新芽,开了新花。
默默无闻 为乡亲们治病不讲价钱
大力村卫生室面积不大,可功能比较齐全,诊断室、注射室、理疗室、药房等一应俱全,俨然就像一家小医院。记者一直想听一听,刘拯民大夫在行医过程中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可他却闭口不谈。问多了,他只是轻言细语地说,常见病想办法尽快看好,重病患者帮着送到大医院。从一些村民口中得知,刘拯民年轻时,没少干过半夜救人的事,还有好几次抬着重病患者,步行往县城医院里送。这些事情,他都不愿意提及。可是,在村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为乡亲们治病不讲价钱”的好大夫。
当村医46年,最令他自豪的是: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就连打针后的针眼,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化脓。凭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近十多年来,老两口年年被县上评为先进。
谈及46年的行医生涯,脾气同样耿直的何桂峰坦言:“能做点啥就做点啥”,干不了什么“大事”。对此,经常来这里看病的74岁村民张仲梅老人,却根本不同意她的说辞。老人说,前些年,何大夫接生的娃娃,不下八九百,有的家里两代人都是她接生的,她没少跑路。有一回,天黑看不清路,何桂峰一下子跌到沟里,脚腕和胸脯摔伤了,现在遇到阴雨天还隐隐作痛,需要吃止痛药缓解。
如今,上门接生的工作没有了,可是,何桂峰大夫练就了“扎吊针”的绝活儿,别看她62岁了,扎针不用戴眼镜,一针准,从不来第二下,而且不分男女老幼。有几个年轻护士前来拜师学艺,可老是进步不快,问其原因,她说,你们扎针用的是眼,我用的是心。
夫唱妇随 将床铺搬进村卫生室
实行“新合疗”以来,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剧增。为了方便乡亲们看病,老两口将床铺搬进了村卫生室。一日三餐回家吃,其余时间服务患者。有人对他们开玩笑说:老啦,老啦,还住到宿舍里头啦!
说是宿舍,一点都没错。老两口住处的陈设很简单,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些生活物品,看起来如同学生宿舍一般。其实,二人有自己的想法,从家里不停地往村卫生室跑,体力多少有些跟不上了。
医生是一辈子的职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刘拯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村卫生室的桌子上,堆着厚厚的医学专着,没有病人时,老两口边学边讨论。他们说,不能因为年龄大了就放弃学习,耽误患者病情。
有人说,这几年,乡村卫生室的大夫都“发大财”了,他们一边享受着国家优惠政策,一边为个人挣钱。真的是这样吗?村干部告诉记者,如果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根本轮不上老两口来村卫生室上班,别人会争破头的。村里一直考虑让两人退休,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让老两口再坚持几年。
一个时代造就一种品格,那个火热的年代,造就了他们不怕吃苦的品格。他们的两个儿子已在西安成家立业,屡次打电话请二老过去享福,可是他们每次只回答两个字:不去。作为乡村医生的后代,两个儿子理解父母的“难处”,并没有责怪他们,只是不停地挂念和祝福。
一对年过花甲的夫妻,以质朴的情怀,46年默默守护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也许缺少感人的壮举,但不缺少坚守岗位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