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桃川镇民政干部王兴二三事

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6-04 12:45:56 阅读量:

 作为千千万万民政工作者的一员,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度过了八个春秋。他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他是“五保”老人眼中的孝顺儿,他将群众的事儿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大家办实事,他就是太白县桃川镇民政干部王兴。

帮助群众  他是大家的贴心人

2006年,王兴加入基层民政工作者的行列,至今八年了,提起这八年来的点点滴滴,他记忆犹新。 2007年,王兴在桃川镇魁星楼村下乡时,了解到村上有对爷孙,生活十分艰苦, 70多岁的爷爷司清波带着 13岁的孙女常年居住在原生产队的 3间牛棚里,一到夜里 ,刺骨的寒风吹得他们睡不着觉,只能用毛巾裹着头勉强睡着。提起怎么住在牛棚里,司清波泣不成声,他告诉王兴,由于户口迁移的材料不慎遗失,自己便成了黑户,而孙女也没法上学。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兴多次前往派出所反映情况。因为老人年纪大眼神不好,王兴又帮助他们开证明,补办了户口。户口解决了,可老人年纪大无法外出劳作,孙女年龄也小,如何维持生计成了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兴找到了上级部门领导反映情况,又和村干部协商,最终把爷孙俩确定为“五保户”,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桃川镇店子上村年过六旬的伍恩德夫妇,由于无人照顾,一直居住在桃川镇的敬老院内, 2010年 4月,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镇上将他们送入县中心敬老院供养。本以为伍恩德夫妇会过得很开心,可是他们因为脾气古怪在养老院过得并不舒心,夫妻俩多次提出要回村上居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兴与县民政局进行了协商,并得到了县里的支持,为他们夫妻在村上建起了 40平方米的砖瓦房。房盖好后,王兴又自掏腰包为他们购置了灶具和生活用品 ,并在第一时间来到县敬老院将老两口接回了新家。到家后,伍恩德拉着患有眼疾的妻子伍凤英的手一点一点摸着新房子的墙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听着他们不停地说‘回家了’,我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王兴说。

2011年秋季,由于连降暴雨,不少村民的家都遭了灾。看着从山上不断滚下的沙土,王兴立即担心起住在白杨塬村山脚下的杨广明一家人的安危。他来不及多想,迅速赶到杨广明家,只见三间土坯房由于暴雨的冲刷,房屋的后墙已经倾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他当即动员杨广明一家人搬出土房。可杨广明一家四口却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不愿意搬走。情急之下,王兴找来村干部,一同劝说。杨广明一家人勉强将家里的东西转移到了邻居家,王兴和村干部为他们安排了临时住所。当天夜里,杨广明家的土坯房经不住暴雨冲刷轰然倒塌,杨广明这才醒悟过来,紧紧地拉着王兴的手,一遍一遍地说着“谢谢你”。

尊老爱老  他是老人的暖心人

2006年,王兴刚来桃川镇工作不久,一次走访时发现镇上的敬老院条件十分艰苦,房屋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造的砖瓦房,有许多地方瓦都松动了,门窗也十分破旧,一些靠阳面长期风吹日晒的窗框,用手一抠就能抠下一块木屑,院内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住在这里的都是各村的“五保”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们的心情怎么会好,想到这里,王兴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先后对敬老院进行了维修,并在院内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新添了设施,改善了敬老院的住宿和生活条件。

敬老院的条件好了,可一些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还有很多困难,王兴付出的精力更大。 2008年,通过走访得知,居住在桃川镇蹇坡村的“五保户”苏根根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并且他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王兴同村干部商量后,制定了救助计划,由村干部专人负责为苏根根定期送生活费,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

亲人支持  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2008年,王兴的女儿参加中考,王兴答应和妻子一起送女儿去考试,可就在考试前一天,王兴得知在桃川镇敬老院居住的陈秀连老人病故了,便立即同分管的领导一起连夜赶往敬老院安排老人的后事,答应女儿的陪考也只能由妻子一人前往。等忙完老人的后事,他回到家已经是女儿考完试的第二天了。看着女儿,王兴不知道怎样开口解释,可女儿却没有责怪他,而是笑着告诉爸爸自己考得挺好,妻子也端来了饭菜关切地问他有没有吃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使得王兴非常感动。无数个节假日和双休日,每当他很晚回家,望着被家务劳累而消瘦的妻子和需要照顾的孩子,他的内心总是涌起无限的感激和愧疚。

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都需要社会的帮助,截至 2013年底,桃川镇纳入“五保户” 54户 57人,低保 168户558人,贫困面大,低保对象多。为了能够规范管理,王兴对村委会上报的每份申请或需要调整的低保对象都逐户进行了走访,对各个村子报来的申办低保的材料,也都仔细审查,逐户核实,张榜公布。“这样的生活我感觉很充实,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不会停下来。”王兴说。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