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17 10:26:31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全县2024年度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土壤固废管理更加规范、生态示范创建稳步推进……”,这是近日在千阳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就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向县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也是县人大近年来持续每年对环保工作进行“年检”的一个监督议题。
近年来,千阳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县战略部署,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评等“组合拳”,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监督,推动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上台阶”。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60%,连续六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关中县区前十位,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白杨之乡、中国矮砧苹果之乡、陕西省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中省荣誉称号。
一是聚焦法定议题,听取环保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专项听取和审议县政府上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工作报告,持续用力,在法定监督议题中建言献策。已连续10年专题听取审议“环保答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譬如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意见建议30多条,形成审议意见转政府及时办理,督促政府通过多路径提升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体系化综合治理,落实“长牙齿”的环保工作考核制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有速度,整改有力度。近年来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成投用草碧镇生活垃圾焚烧热解站1座,采购压缩式垃圾转运车2辆、垃圾桶1640个、电瓶收集车67辆,建成村级垃圾分类回购中转站51个、垃圾收集点70个,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运行处置体系。强化污水治理。按照农村人居整治“335”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段坊等8个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双庙塬等23个村建成小型人工湿地,闫家村等3个村建成生物氧化塘一体化处理装置,白村寺村等31个村完成简化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农村人居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绿色生态升级,千阳县农村“三污”治理“335”模式经验在杨凌农高会向全国推广,连续八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县,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等殊荣。
二是聚焦执法检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助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开展。先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组织开展了执法检查,积极与省市人大联动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依法督促县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紧扣“生态立县、绿色引领转型、项目推动跨越”的发展思路,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强举措、勤监管、严执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扎实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三大保卫战”有力推进。依托枫丹百丽、海升等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有机肥加工、沼气利用、还田施肥等措施,综合利用率达95.3%,设施配套率达100%,指标均高于省市标准。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现代农业向绿而攀。新建高标准有机农田6.5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推广“果、畜、草”有机循环模式,开展农业“双减”行动,绿色、有机果品生产基地认证1万亩。海升、华圣苹果示范园通过欧盟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苹果、奶山羊两大首位产业全省领跑。新型工业向绿而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精准对接钛材、高分子新材、超导新材、新能源车制造等项目20个,投资1.3亿元实施陶瓷生产线、混凝土管桩等技改项目4个,9户陶瓷企业全部完成环保设施改造,千阳海螺水泥投资16亿元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石灰石矿山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认证,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认证为A级绩效企业,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0%。以集群延链为重点,争取工业奖补资金1100万元,明阳光伏、新型钛钢复合板材等项目开工建设,海螺绿色循环产业园、石墨烯粉体材料、中电建空气储能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建成省级绿色建材特色专业园。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8.7%,稳居关中地区前十位,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千河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冯家山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县级和乡镇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2024年度千阳环保陶瓷、有机葡萄、生物血清医药制品首次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出口额刷创千阳历史新纪录。推进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富民优势,让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加快向金山银山“高价值”转化,积极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聚焦专题询问,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专题询问是监督法规定的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方式之一,是审议专项报告的延伸和深化。2024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对县人民政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和专题询问,并对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树牢“两山”理念,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健全生态治理体系,夯实主体责任,切实将存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稳步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的建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县人大专题询问审议意见,立足国家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地、限制开发区的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政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扩大绿色空间、筑牢绿色屏障为抓手,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规划实施污染防治、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九大类工程项目,严抓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千湖湿地保护、31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流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点水土保持区、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保护。特别是美丽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水面浩渺、风景如画,县政府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科学保护,构建起良好的生态自然恢复系统,有效保护湿地水生植物101种,野生珍稀水禽和迁徙鸟类71种30万只,吸引国宝朱鹮落户千湖湿地繁衍生息,成为千阳最大、最亮丽的生态旅游名片,实现了大地美、生态美与文化旅游的共赢发展。实施“秀水养城、森林护城、产业兴城、品质立城”四城建设。实施全域治水三年行动,治理河道16公里,草碧河、冯坊河、涧口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显著。深入推进“绿色千阳、梯田花海、天然氧吧”建设。探索林业碳汇、绿色银行、生态补偿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推动生态变资源,资源变效益,加快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作者:王利强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