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11-03 15:12:43 阅读量:
今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认真落实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心理赋能、反哺实战”理念,以部署开展心理健康“科学分类、精准施策、追赶超越”工作为抓手,推出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广大民警辅警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确保了队伍良好精神风貌和持续作战能力。
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具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民警、辅警118名,开通市县心理服务热线12部,接听民辅警及家属咨询热线80余人次。
搭建平台,打造“心灵加油站”
建成功能齐备的市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团体辅导室等11个功能室,配备了专业训练和服务设备,规范健全20种工作制度。各市县分局分别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站,统一挂牌、明确标识,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科学化、正规化建设。
构建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细化心理援助、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救治救助等保障性措施,逐级建立健全信息报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分析研判等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培养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服务实战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在原有心理健康专业队伍的基础上,选聘市级心理健康教官7名,组建全市公安心理骨干联络群,有效整合师资力量,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服务热线,使广大民辅警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及时得到心理援助。
服务实战,提供“绿色吸氧吧”
定期开展民辅警心理健康状况摸底筛查工作,以安保维稳民警辅警思想状况摸排为重点,依托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站),通过线上线下填报心理学专业量表的方式,全面筛查民辅警心理健康状况,有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防风险应对能力。
结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组织部门领导班子与民辅警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化解民辅警在工作、生活中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和违法违纪苗头隐患,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增进团结和谐、激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效果。
邀请心理学专家和省、市级心理健康教官,通过钉钉直播平台、视频会议等方式举办了《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民辅警心理健康辅导》等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效预防和减轻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提高民辅警心理素质。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纳入各类培训班必训范围,先后在全市公安机关科所队长政治轮训、辅警培训和集中训练中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及团辅活动,以现场互动、个性引导、集体游戏等方式,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警营氛围。
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重大安保暨“百日行动”一线心理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组建心理服务团队深入吴堡、绥德、神木、府谷等一线实战单位,开展基层送教活动7次,通过心理讲座、心理绘画、团体辅导等活动,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受训民辅警925人次。
突出特色,实现“健康云服务”
建立市局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及时上传省市疫情防护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网发《漫“话”心理陕西公安心身保健手册》《新冠肺炎防控与心理干预100问》等电子书,推出《公安机关警务临战心理的探索》《警察心理服务实战技术及应用之“五位一体”心理训练》培训课程7部,通过微信工作群陆续推送省厅喜迎“二十大”心理服务线上直播课10期,累计有7.8万余人次点击学习观看健康手册和视频课程。
拍摄制作《疫情之下公安民辅警应激反应与对策》《公安民辅警心理危机问题的识别诊断与帮助》《疫情心理减压放松训练》等20部心理健康微课程,帮助全警缓解焦虑、减压减负。
在榆林公安新媒体平台开设《警心微课堂》《“心理防疫”24小时在线》《战疫“心”助力》等28个心理健康专栏,共推送心理知识580余条,进一步暖警心、聚警力、鼓干劲,确保队伍以昂扬的斗志和持久的战斗力投入到各项公安工作中。
来源|榆林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