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古代知识分子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4-08-20 13:56:44 阅读量:

 

——兼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然而,只有诸葛亮这位“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士子赢得了从市井小民到君王领袖各个不同阶层的崇敬、爱戴。即使像姜尚、管仲、乐毅这样的才智之士相形之下也黯然失色。
诸葛亮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他首先是位战略家,他能根据不同的形势正确地制定战略方针。未出茅庐,就已经确定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以图中原”的三分战略;征南之役,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二十七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博望烧屯,初试锋芒,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赤壁之战,诸葛亮大显身手,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以犀利的词锋,尽挫江东群英;“智激孙权”、“智说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谋害。
蜀汉政权建立后,他南征北战,每一次战斗,都是诸葛亮智慧的充分展示,即使在失街亭这样的失策之后,他也演出了如“空城计”这样的智慧篇章。此外,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是他“智”的表现。
与曹操、司马懿等人不同,诸葛亮超人的智慧是和崇高的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我国传统道德来衡量,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个“完人”。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不外乎两条,意识“忠”,二是“义”。
所谓“忠”,就是忠君,但在很多情况下,忠君和爱国是紧密相连的。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政权,可谓忠心耿耿、誓死不渝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忠于职守,辛勤谋划。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定南中;依法治蜀,足食足兵;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完成刘备的未竟事业。后因刘禅的猜忌,加上变异数起,伐魏不力,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即使如此,他还认为自己愧对先帝重托,深有负罪之感。诸葛亮以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实现了他“竭股肱之力,尽忠克节”的誓言,表现了对蜀汉事业的无限忠诚。
诸葛亮的“义”,也感人至深。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表现在他对部下、对老百姓的关心。诸葛亮在许多场合,反复宣称刘备的队伍是仁义之师,他始终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当阳大败,刘备与数万跟随他的人,不忍相弃,甘于同败,诸葛亮认为这是“大义大仁”的表现。在取得益州后,诸葛亮及时地提出加强法治,抑制豪强,安定社会秩序,使民众能休养生息。在征南中,实行攻心为上、军事辅之的政策,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并给该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行军作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即使在死后,在定军山“显灵”,仍然惦记着“两川生灵”,警告钟会不得妄加杀害无辜。
在个人品行方面,他严格地做到道德自律,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做出个人财产申报的官员。他生活简朴廉洁,出山之前,以躬耕为食。出山之后,高官厚禄,他仍然过着清淡的生活。在弥留之际,他仍然强调:“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当然,他的谦和、宁静、自尊、自爱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传统美德,与人民大众是息息相通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是儒道互补,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上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强调人格的独立。因此,他们的最高境界不是自己做皇帝二是做“帝王师”,辅佐一位明主,借其实现自己的抱负,最终出将人相,这是古代知识分子最理想的人生道路。
古代知识分子不仅仅向往“为王者师”,更向往“功成身退”,认为这才是最完美的人生。范蠡遁迹五湖,张良随黄石公仙去,都被历代知识分子津津乐道。诸葛亮“志决身歼军务劳”,没有能够功成身退,他虽作了军师、宰相,却始终保持着一个高人逸士的形象,其仪表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临战时手执羽毛扇,端坐四轮车,可谓风流之至、潇洒至极。
他在未出茅庐时已有天下三分之策,一篇《隆中对》使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请他出山时,却再三推脱,直至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并且打出了拯救黎民百姓的招牌后,他才应允出山。临行前又叮嘱其弟:“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怀抱治国平天下的经纶大志,但要拿尽身份才肯出山,却又以功成身退的归隐为最终目标,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诸葛亮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他身上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在他出山之前,司马懿就为他慨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在深知天命不可违,但为了深明大义于天下,报刘备知遇之恩,还是毅然出山,为蜀汉事业殚尽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由于不得其时,由于命运的捉弄,孔明不得终成大业。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因积劳成疾,诸葛亮病逝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临终前还强支病体,乘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易此其极!”这种深情的悲剧情怀,使人们不得不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