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4 10:58:19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近日,西安碑林法院综合审判庭受理了一起特殊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聋哑人士,在工地上提供劳务后却迟迟没有收到劳务报酬,无奈诉至法院。庭长赵卫东收案后高度重视,指派承办法官尽快妥善处理该案,必要时可以邀请手语翻译老师从旁协助,最大限度保障残疾人合法权利。
一张纸、一支笔
拉近了法院和群众的距离
办理聋哑人案件,语言交流是最大障碍。承办法官武清收案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原告的代理人,详细了解原告的实际情况,得知原告可以通过写字交流,便确定以“纸上沟通”的方式进行庭审。同时,积极联系被告公司,及时兑现劳务费。
“纸上沟通”破壁垒
保障平等诉权
庭审过程中,承办法官有序开展法庭调查等环节,同时充分考虑原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控制语速、放慢庭审节奏,整个庭审都在纸上写字和手机打字中有序进行。
经过耐心释法明理,最终被告公司同意当庭先向原告支付6000元,剩余劳务费分期支付,原告收到款项后,激动地向法官竖起大拇指,表达感谢。
全国爱耳日不仅是关爱听力的呼吁,更是对平等权利的庄严承诺。碑林法院干警始终坚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知的温暖,将纸上的一笔一画转化为司法温情的具象表达,让“无声”世界同样沐浴公平正义之光。
作者| 武清
编辑| 李娟
责编| 马宁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