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文慧 时间:2012-09-24 09:04:54 阅读量:
“刘曦林艺术印记”展暨《二十世纪中国画史》首发式将于5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对刘曦林作为美术理论家及书画艺术家双重身份的一次成果展示。
在美术界说起刘曦林,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著名美术理论家”。的确,身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的刘曦林,著作甚丰,尤以《蒋兆和论》、《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画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曦林卷》、北京《美术志》名重当代,是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学者。同时,他为中国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诸多奉献,被美术界广为称道。
因为被美术史论的贡献所掩,刘曦林的书画艺术才华退到了其次。这次展览从同题画册中精选了百余件刘曦林作为“其次”的书画作品,分“艺术学徒”、“散心斋主”、“里仁老民”、“门外书痴”四个部分,展示了刘曦林从艺50年来各时期的书画创作印记。
刘曦林少年时代即爱绘画,中学时代得名家张茂材启蒙。1958年考入山东艺专,得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张鹤云诸家亲炙,打下良好的造型基础,同时注重书与画、史与论、诗与文、中与外等综合学养的修习。此展中,可以看到他在山东艺专求学期间的作品,包括临摹、写生,习作、创作,人物、山水、花鸟俱全,从中可见其尚提炼、重笔墨的艺术旨趣。
从山东艺专毕业后,刘曦林分配至新疆喀什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的十余年里,他深入社会生活,勤于速写,捕捉社会底层民众艺术形象,更扎实了文字功夫。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此展中也有展示,以速写居多,语言概括,要言不烦。
1978年,刘曦林考取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研究生,在王琦、金维诺等先生指导下,从事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毕业后供职于中国美术馆。其间不断有研究20世纪著名画家的论着和美术批评文章问世,影响广泛。但是爬格之余,他不废画笔,常以花鸟抒情,笔墨愈加洗练。从此次展出的花鸟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曦林崇尚文人画传统,放笔写意。他结合自己对现当代名家如齐白石、吴昌硕、陈师曾、张茂材、郭味蕖、于希宁、张立辰等人的研究成果,尝试把平面构成原理引入写意画创作,寻求笔墨最大的表现力。与此同时,他关注当下,体恤生活,其感伤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王家岭矿难创作的作品发自肺腑;而其新近完成的《梦中小院》、《灵石》、《秋实》和水仙小品、大幅杜鹃等系列作品,既有内美深沉之思,又具外美流泻之致,诗、文、书、画相发,在当今画坛实属难得。
草书 李贺 《马诗》 99.5厘米×52厘米 2010年
刘曦林书擅行草,兼涉隶、篆,出碑入帖几十年,书风放达倜傥。他的书法由颜真卿入,以《张迁碑》、《张黑女志》等筑基,后临二王笔致,又补旭素之狂放、苏黄之结体,再由帖转碑,通临《四山摩崖》、古代金文。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笔致如蛇奔虺旋藤舞,墨气则浓淡枯湿自如,于一气呵成中见跌宕起伏之致。
在展览之际首发的《20世纪中国画史》,为刘曦林的又一部沥血之作。全书约50万字,为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百年间中国画的专史,全面、客观地记述了20世纪波澜起伏的美术思潮及各地域、门类、风格流派的画人、画迹、画事,并对中国画前途的论争发表了切合实际的见解。全书分三部分:上篇为“转换与过渡”,由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叙及“美术革命”与中国画前途的第一度论争,铺陈民国时期画家集群与流派,重点论述了传统派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新变的成绩和改革派大师徐悲鸿、林风眠的突变之路;中篇为“新中国与新国画”,由中国画前途的第二度论争分门别类地记述了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走兽类绘画的新演变,以及“文革”中的变异与灾难;下篇为“新时期与新思维”,由新时期的第三度论争叙及主流水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拓展与演化,并特别论及工笔画的复兴与现代水墨的变异,传统笔墨与写意精神的回归,提出了切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画观。
这次活动由中国美术馆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颇重视文化活动的上海宝藏钢管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收录了刘曦林各时期书画作品的四卷线装本画册也将在展览开幕之际与读者见面。(文/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