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02-18 17:36:13 阅读量:
近日,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冬奥氛围愈发浓烈,冬奥吉祥物之一“冰墩墩”,一只灵感来自冰糖葫芦、带着冰晶外壳的熊猫一跃成为顶流,线上线下“一墩难求”。冰墩墩热潮同样涌进了各地检察机关,深受广大检察干警喜爱,这股文创热潮对检察文化传播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兼具着文化自信的输出、艺术美感的设计和商业推广的卖点,促使这个诞生于2019年的文创产品在冬奥开幕后一炮而红,火速出圈。其蕴含的设计理念,“冰”象征纯洁、坚强;“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而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以及中国历来有“熊猫外交”的传统,则意在彰显中国亲近友好的国家形象,凸显谋求和平共处的外交理念;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举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文化产品多样化、多元化的今天,以各国各类文创产品为引领,在不同时期催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虚拟形象,但多数早已化为过眼云烟,其火爆难以为继,快速登顶、快速“塌房”屡见不鲜,成为一种文化快消品,很难持续产生文化输出。警惕火出圈后的“塌房”,必须依靠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不断赋予其生命力,让形象鲜活、灵动,通过虚拟的人物传递情感,创造文化价值。
冰墩墩受到国内外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气息,更在于理念和策略的植入,黑与白、硬与软、冰丝带和五彩环无一不体现着形式美感中的“对比统一”,脱离了单一材质、单一触感的体验。商业上的成功推广,把受众针对的9岁左右的儿童群体扩展为年龄广度不设上下限,全网喊话早日实现“一户一墩”,更凸显了其作为吉祥物的商品属性。
在这个“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融媒体时代,冰墩墩能够持续火爆出圈,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其作为一个文创产品,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以差异化的形象设计凝练出普遍的文化认同和共性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了一场文化赋能经济活力、经济彰显文化魅力的双向奔赴。
当前检察机关人员构成日益年轻化、时尚化,80后、90后成为重要力量,在对外宣传面向的群体中,这些年龄阶段的新生代群体也是主要受众。在检察文化传播方面,贴合受众的年龄、心理特点成为一种必然需求。传统扁平化、单一性检察文化符号亟待在继承中衍生,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传播载体。结合冰墩墩的出圈,笔者认为,当代检察文化传播,必须紧跟时代特点,突破扁平化、单一化、革命历史化的传统限制,结合时代特点、受众心理需求、检察文化传播工作需要,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继承革命优良基因的前提下,进行升级改造。
2021年,以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创办的“莎姐”、陕西省富平县人民检察院打造的“红韵富检”、江西省景德镇人民检察院的“你好,检检和察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人民检察院成立的“玛检说法”等为代表的10家基层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检察日报社评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还有10家检察院被评选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这给全国检察机关的文化宣传工作树立了旗帜和标杆,检察文化品牌的创办,对广泛传播检察文化,讲好检察故事,开展主责主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90年的人民检察史,是一部党领导检察机关为人民司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检察文化传播工作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透过一桩桩一件件真实的案例,让晦涩难懂的法条飞入寻常百姓家;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经通俗易懂的开展宣传为检察机关揭开神秘的面纱,更好的服务于主责主业。紧跟张军检察长提出的“为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检察文化支撑”的指示,通过挖掘党史、检察史的文化根基,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倾力打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贴合受众年龄阶段、群众喜闻乐见、形象鲜活富有生命力、具备高度凝聚力的检察文化传播IP,给检察故事、英模事迹、检察使命赋予新的生命力,进一步输出检察文化自信,深化法治思想、开展普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检察文化传播成为一种必须,且是必然。新时代新征程上,找准检察文化传播工作发展方向、职责定位,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行、与业务同频共振。赓续传承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检察制度,让“红色基因”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走好新时代人民检察事业新篇章。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在制度上强检、装备上强检,更要在文化上强检,实现新时代的强检目标,让文化和思想成为建设一流检察铁军的有力武器。
思往日深者,见未来远。我们要不断创新内涵、延续优势,增强检察文化传播工作的生命活力。强检的底气才更充足,根基才更牢固。文化强检,正逢其时;强检文化,当勇立时代潮头。
作者:孙雨萌
编辑:王晨伟
责编:李鹏
主编: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