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浅析对精神病人管控的几点思考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8-08-01 11:47:14 阅读量: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犯罪已成为社会一大治安隐患,精神病患者杀人、伤害、放火等行为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的危害,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生犯罪行为后,经医学鉴定无罪释放。部分精神病人未及时送医治疗,或者就医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回归社会,病情再次复发,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事件不断发生,给社会造成持续危害。如何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有效的管控呢?

1.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预防精神病人犯罪。

从精神病人犯罪预防角度来看,政府应增加精神卫生财政支出,加大对精神卫生医院的建设投入,主要是政府增加精神病人治疗专项资金的拨付,并且对该资金的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督和控制,一旦发现贪腐行为的存在,坚决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和城乡收入差距,应将政策适度向精神卫生建设水平低下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救助精神病人。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但家属和患者往往认识不足,只要病情好转就停药,这样不仅不利于精神病人病情的好转,还很容易复发,加大治疗的难度,加重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针对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无钱医治的实际,对精神病人的治疗纳入城市“低保”或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各级政府和患者亲属分级承担,保证患者发病时及时救治,患者康复进入平稳期后开展维持治疗工作,通过控制患者病情防范精神病人违法犯罪。

3.提高家庭监管力度。提升防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能力。首先督促监护人正确认识精神病社会生活、就业压力、感情生活都会诱发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并非不治之症,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控制和消除精神疾病,其次是尊重和关心精神病患者,多与其沟通交流,多数精神病人长期不与他人交往,心理越来越偏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最后是监护人坚持对精神病人的长期治疗,为治疗提供良好环境,让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治疗和康复,从根本上消除对社会的危害。

4.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建立精神病人救助的公益基金。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积极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人及时得到有效的救助,促使他们早日康复,正常的生活。

精神病人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犯罪现象十分严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精神病人犯罪的特殊规律,采取上述措施,积极加以探索,认真研究,尽力解决精神病人犯罪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编辑:刘庆民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