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琳:周末随想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08-20 18:34:22
阅读量:
周末时在书摊上接触到一本让我这个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找到奋斗激情的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其作者为刘同,现任光线传媒电视资讯事业部副总裁,此书叙述了一个奋斗小青年的逆袭人生,我清楚的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沁人心脾的话语:“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让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对呀,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犯错,迷茫与犯错只是生命乐章中小小的插曲,关键是如何能够使生命乐章不因这些小小的不和谐的插曲而不再动听。
把时光当阳光,把痛苦当鼓舞,一晃十几年后,再看自己经历的那十几年自己写给自己文字,希望会觉得那时的自己真的是一个不断努力进取,知错知改的,充满能量的人。在检察工作中迈出的每个足迹,都会有其所应有的价值。
花了个周末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此书,想想上班几月的经历,突然觉得工作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验更应该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如果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法条强行灌输在大脑,来作为能力提高的标志,那结果就是现在的被动填鸭、不求甚解般的临时记忆,太急于求成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工作的迷惘之中。
将书小心的放入书柜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真是败家,有些东西让我很为难,比方说一些还未拆封的过时法条,这些东西已经明显用不到了。要是扔了吧,它看起来还是有点价值的,要是留着吧,我心里清楚,无非是等到下次整理柜子的时候再扔掉。在这个左右为难的处境里其实也暴露了我这个人身处在过度时代的一些特点,在实物经济时代,占有东西是所有人的本能,哪怕是超过自己的金钱和空间的承受能极限。而在未来的信息经济时代,很多东西是可以更方便的获取到的。减轻自己的负担,让自己可以更轻松的生活才是我所应该追求的吧。所以我决定以后选择拥有一件东西时,考虑的是是否需要它,而不是因为打折或者单纯的喜欢。不浪费,知不易,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翻开几页纸,哦,原来是与一起交通肇事的被害人的谈话记录。前几日谈话过程清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27岁的妈妈回忆起老公生前的顾家,对老婆孩子的无微不至,与老公在一起时闹的笑话,抹泪中脸上忍不住挂着微笑,这场谈话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在这期间我认真倾听着与与自己年龄一般大的年轻妈妈的诉说,也许她真的太过压抑,太过无奈,亦或者她已把我当做了一个可以倾诉的伙伴吧。
也许选择了检察工作这个行业就不仅仅是熟悉业务、增长知识,也许更重要的是理解别人,有一颗“爱人”之心。(安塞县人民检察院 徐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