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接地气” 扑下身子“零距离”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4-08-11 12:37:20 阅读量:

 

——商南县检察机关推行“六不”案件
信访释法说理工作机制透视
 
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检察权人民性的内在价值追求,如何找准检察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切入点,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商南县检察院探索的“六不”案件释法说理办法,为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为了提高检察工作亲和力和执法公信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涉检信访案件息诉罢访,2014年年初,该院结合化解涉检信访工作实际,认真总结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出台了《商南县检察机关“六不”案件信访释法说理办法》,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畅通信访渠道,既坚持运用法律手段,集中处理涉检信访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控告申诉权利,又善于运用多种措施,化解矛盾纠纷,促使息诉罢访,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半年来,全县检察干警把人民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当事人解“法结”、拆“心结”、化“情结”,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真心实意为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最终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多次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好评。
释法说理让检察官与群众“零距离”
近年来,化解涉检信访案件的实践表明,检察机关办理的一些案件无论程序还是实体确实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事人就是不认可、不满意,还要到处上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释法说理工作。
释法说理,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检察职能过程中,就案件处理决定的理由和依据,向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的活动。
该院检察长李书志说:“其实,释法说理的过程,既是宣传法治的过程,也是打通群众思想障碍的过程,又是拉近与群众距离的过程,能在‘最大程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方面显现出突出的意义和作用。”          
群众哪里需要就把接访桌摆在哪里
在具体工作中,该院始终坚持做到了“六个结合”。
释法说理多种形式结合,信访案件息诉罢访。对检察机关作出“六不”案件决定不服的,控申部门认真接访,及时与有关责任部门沟通情况,针对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因案单用或者并用当场答复、公开论证、公开示证、公开听证等形式,引导其重新审视和依法表达诉求,多起信访案件得到了有效化解,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听证会把释法说理和教育疏导结合起来,不仅公开了案件认定的事实证据,而且公开了案件处理的法律根据;不仅教育疏导了信访人,而且对旁听的群众也起到了普法的效果。”该院控申科科长段华说。
释法说理与点名接待结合,增强信访人的信任感。该院规定,信访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和对检察人员的了解,自主选择接待人员。被点名的检察人员必须进行接待,不得推诿、拖延,信访人信任的检察人员进行接访和处访,对信访人进行释法说理效果更加明显。
释法说理与依法办理结合,促使检察机关严格执法办案。在释法说理工作中,控申和相关责任部门对信访人的诉求依法进行甄别和审查,认真区分有理信访和无理信访,既依法依策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又坚守了法律政策底线,维护了正常的信访秩序。对于反映确实存在错误或者“瑕疵”的“六不”案件的信访和建议,检察机关认真对待,依法纠正到位。“群众哪里需要,检察机关就把接访桌摆在哪里!”如今,这句便民涉检接访“语录”当地不少群众都耳熟能详。
让检察干警在释法说理中“接地气”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检察官要做到让群众能够听进去、听得懂,就必须要注重贴近群众,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接地气’,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谋实利,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全心全意为民解心结、解忧愁、解难题。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既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法宝,又是我们能够做好检察工作的关键所在,能够切实改变过去疲于应付、治标不治本的状态,最终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书志说。
为了推进“六不”案件释法说理工作的开展,该院还充分利用检察法律文书种类多、用途多、发放面广的优势,在强化文书说理性上下功夫,使检察法律文书成为释法说理的有效载体。对《不批准逮捕告知书》、《不起诉理由说明书》、《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法律文书提出明确要求,所有法律文书必须要有鲜明的说理性,突出事实依据、阐明事理原由、讲清法理道理;设立“检察开放日”、“检察长接待日”,通过多种载体使释法说理成为服务群众、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