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里的“老杨同志”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4-04-14 09:49:39
阅读量:
在陕西省米脂县检察院,控申科的科长杨巨存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老杨”,被群众尊敬地称为“老杨同志”。读过赵树理小说的,都知道“老杨同志”是怎样一个人。没错,尽管时代变迁,身份也有所不同,而且,一个是文学作品里的典型形象,一个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但是从精神、灵魂、个性上看,这个老杨同志真是像极了那个“老杨同志”。
老杨,你真是个好人!
老杨同志,也就是杨巨存,戴着镜片一圈一圈的眼镜,经常是一副头发蓬乱、胡子拉碴的模样,显得不修边幅。有时下乡调查案件,到了田间地头,一边帮农民干活儿,一边跟人家说话,他挽起袖口,把裤腿挽得老高,活脱脱一个眼睛高度近视的农民形象,全然没有电视里检察官那种英武帅气的样子。遇上集体活动,如视频会议、歌咏比赛、集体合影等,老杨也会特意把自己收拾一下。这时,同志们就会发现,老杨也是蛮精干的嘛。有几回,院里举办岗位培训,请各科室负责人给全院干警上检察业务课。轮到老杨时,大家被他学富五车、口若悬河的飞扬神采深深折服了,就议论说,噢,差点儿忘了,老杨原来是80年代末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是正牌的科班出身,老杨不愧是老牌大学毕业的,讲得好。
更多时候,老杨太忙了,常常就忘记了头发和胡子。他今年4岁,正是人到中年、焦头烂额的岁数。他的父母,年纪老迈,体弱多病,需要悉心照料。他的妻子,是位医生,工作很忙很辛苦,回到家累得动都不想动,家务活儿主要靠老杨。他的儿子,这几年正经历升学、高考、就业的艰难历程。上了老杨这个岁数,家里一大摊子事儿,单位里就不想忙了。老杨和别人不一样,他家里忙,是顶梁柱,单位里更忙,一把好手,忙得团团转。
老杨是控申科科长。控申科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群众控告、举报、申诉等来信来访。控申科也不是老杨一个人。但是,来的群众,都爱直接找老杨。老杨呢,也爱亲自接待群众。只见他让座,端茶,倒水,问候,满面春风,笑容可掬,问寒问暖,推心置腹。似乎他根本不是一个“维稳工作者,”而对方也不是一个维稳对象。似乎他正在接待的,是一位家族长辈,或是一位对他意义十分重大的亲友。
“亲友”为什么爱找老杨呢?因为他不像一般的信访干部。他不仅态度好,对任何一位“亲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确实帮“亲友”解决实际问题。老杨有时上网,看到了负面新闻:有些地方政府,打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旗号,不管原由,不惜成本,不讲法律,不择手段,一味对上访群众和群体性事件采取高压态势。老杨就很忧虑,甚至很气愤。老杨说:“连大禹治水,都晓得堵不如疏。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不能站到老百姓对面。”所以,不管群众来举报谁、反映什么事儿,不管群众遇上什么困难,他一不往外推,二不往下压,三不往后拖,总是勇于任事,大包大揽。即使按法律规定,检察院管辖职责以外的事情,老杨也帮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出面过问,帮助解决。“亲友”爱跟老杨说话,好些回,说着说着,就过了饭时。老杨就跟群众相跟上,进一家小饭馆,请“亲友”吃饸饹或是抿节。当然进不了公务接待、公款吃喝的序列,老杨没地方报销去,每次都是自掏腰包。来的时候一肚子气,走的时候笑眯眯地,过些日子,问题解决了,善良的受到保护了,正义得到伸张了,违法犯罪受到打击了,群众就对老杨很满意,有时,没事儿也来看看老朋友。于是,来找他的就越来越多,老杨便更忙了。
也有例外。有一个告状的农民,跟老杨“吵”了三年。准确地说,这个“吵”,不是吵架,而是争论。这位农民兄弟,前几年某项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通过自发维权,得到了政府的赔偿。他尝到了甜头,就提出了更多的诉求,可惜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为了达到目的,他开始学习法律。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思维模式偏激,对法律的理解往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却又自信十足。他穿梭往返于政府和公、检、法的信访部门,逢人便搬出法律条文,大家就跟他探讨,帮他真正理解。但他不是一般的自相矛盾、牵强附会。你把他驳得哑口无言了,他就回去翻法律书。过几天,他又来了。时间一长,大家看到他都头疼。但是,他在检察院的控申科,找到了老杨同志这位知音。对于法学辩论,老杨似乎比那位农民兄弟更热心更耐心。于是每隔五六天,控申科的办公室里就慷慨陈辞、唇枪舌剑。同志们听见了,相互之间会心一笑:“那位又来了,法学辩论会又开会了。”这一场马拉松式的法学辩论会断断续续地开了三年。到第三年年尾,增加了一项内容,老杨从网上搜集到的各地用工信息。最后一次,这位农民兄弟说:“老杨,你真是个好人,我真服了你了。我要出门打工去,再也不来了。”从此,这位老上访户绝迹了。
老杨,你真行!
老杨是个“工作狂”,能在辛劳的工作中体会到无尽的人生乐趣。因为热爱,就变着法儿想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控申工作有一些固定模式,是高检察院近年来在全国检察机关推广的,像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认真落实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这些,老杨当然不折不扣地施行,做得中规中矩,有板有眼。老杨没有就此止步,他还打破常规,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
例如群众来访,如果对控告申诉科的接待和答复不满意,可以点名要求某位院领导接访,由控申部门尽快预约、做出安排,方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接访的效果。
例如主动走出机关,变坐访为出访,主动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在检察警用车辆上张贴醒目标志,建立“流动检察接待室”,走进乡镇村庄,走进社区群众,充分倾听民意,了解群众心声。便捷灵活的“流动检察接待室”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例如坚持“三心”工作法,打造“四型”接待室。老杨学习借鉴全国检察系统先进经验,结合米脂的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