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问中悟出小道理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8-06-06 14:34:00 阅读量:

时间定格在1969年1月,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正如在封面上那句话,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梁家河》,我从书中也感悟出了一些小道理。

一是要有不断学习的求知心。渴求知识,崇学尚读,习近平在梁家河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要想立足新时代,有所作为,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要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求知学智,不能轻易抛弃;要勤学善思,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正如杨绛先生所讲:“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二是要拥有为民谋利事业心磨坊、铁业社、沼气池、大坝,这在以前的梁家河,是没人敢想、没人敢干的事,可是习近平不但干了,还干出了成绩,干成了标杆,正是本着对群众有好处的朴素动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应从为人民做实事出发,打破条条框框,甩开膀子,把状态调到最佳,把劲头鼓到最足,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攻城拔寨的果敢作风、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扎实工作,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三是要拥有廉洁自律的公正心。接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明白一碗水端平,首先是个做人问题,人有私心,一碗水怎么也端不平。为政清廉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公正是党员干部干事的基本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抵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诱惑面前做到一身正气,干净做人,公正做事,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辜负组织的托付和群众的期待。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