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锋:对深度贫困村巨亭镇马家湾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8-03-06 08:13:55 阅读量:

 坚持“三个优先”原则,合力破解深度贫困

——关于对深度贫困村巨亭镇马家湾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陕西省宁强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   吕 锋

 

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又必须要打得赢、见实效的硬仗。而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最为难啃的硬骨头,破解深度贫困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性问题。2017年底,县委确定由我包扶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巨亭镇马家湾村,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 2月27日,我再次专程来到该村,就当前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马家湾村位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宁强县巨亭镇最北端,东邻赵家坎村,西沿嘉陵江,南连流溪沟村,北与略阳县乐素河镇木匣沟村相邻,村委会所在地距离巨亭镇政府20.5公里。该村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交通、通信不便,自然条件极差。全村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确权6300亩,林地面积13580亩。辖5个村民小组296户984人,现有贫困户149户510人,贫困发生率51%,为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根据脱贫攻坚工作总体规划,该村2017年脱贫5户22人,2018年计划脱贫73户280人, 2019年计划脱贫59户179人,达到整村脱贫目标。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统一安排,该村包扶责任单位为县国税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县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通村主干道巨马路已完成巨亭镇至流溪沟段路面硬化10公里,辐射马家湾村部分群众已经受益。全村积极发展柴胡、天麻、食用菌、魔芋、核桃等种植业,生猪、牛、土鸡、羊等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对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我县《关于强化力量落实深度贫困村“六个一”帮扶方案》要求,该村脱贫攻坚工作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推进脱贫进度的瓶颈。

(一)“四支队伍”力量薄弱。村两委班子配备不齐且严重老化,村支书、主任、文书均在56岁以上,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精力不足,有畏难情绪,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办公设备,与时代发展和工作要求已经严重不相适应,村支书、主任担任现职均已有25年以上时间,虽有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无奈受自身条件限制,目前基本处于维持状态。目前村文书已经自行离职,计生专干(36岁)偶尔上班,监委会主任(50岁)只上班三个月便辞职外出务工。该村这种组织现状无法正常发挥组织带领全村百姓脱贫奔康的引领作用,成为近年来巨亭镇党委最为头疼的问题。全村24名党员平均年龄54岁,已经连续3年未发展到新党员。村里仅有的几个产业大户、能人无人愿意担任村干部职务,找不到后备干部,远远不能满足深度贫困村发展对新生组织力量的需求。包扶单位县国税局由于是业务部门,国家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后业务量日益增大,专业技术人员无法长期离岗,局机关派不出相对稳定的驻村工作队伍,目前只有第一书记长期驻村,工作队其他成员则由县国税局派干部轮流担任,无法保障驻村工作队正常的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村主干道巨马路流溪沟至马家湾段10.5公里、马家湾至嘉陵江沿江路3.5公里尚未完成路面硬化,村内通组道路均为土路面且极为狭窄,群众出行及物资运输极为不便。安全饮水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部分村民小组原有水源枯竭,未找到新的水源,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生产用水根本无法保障。全村2008年进行主线改造大电并网,目前一组、五组距离变压器较远,耗损太大,电压不稳,无法达到农户基本生活用电需求,春节期间甚至无法收看春晚。通讯网络覆盖率低,全村约有40%地区无法正常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农户住房90%为土木结构房屋,年久失修,达不到住房安全标准。无标准化村卫生室,原计划六月建成,但目前还未找到合适的建设场地,驻村医生还需外聘。村委会面积不达标,公共厕所年久失修,办公环境非常简陋。

(三)产业分布零散。全村现有柴胡种植20户共300亩左右,魔芋40户280亩左右,食用菌6户共15万袋左右,中蜂养殖20余户200箱左右,另有天麻种植,猪、牛、羊养殖等若干产业,但都是小家小户“单打独斗”,分散种养,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带动,产业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远没有形成,群众收益非常有限。

(四)就地发展劳动力不足。全村共有劳动力700人左右,绝大多数劳动力因为本村发展条件落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外出务工便成了最便捷的增收门路。大量劳动力涌向县城和其他城市,每年约350人以上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日益严重,没有带来经济收益,而食用菌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在本村推广实施,曾经在全县有一定影响力的天麻产业也日渐式微。

三、几点思考和工作建议

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想如期完成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我们必须抓早动快,精准发力。针对马家湾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我县制定的《支持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推进方案》,个人认为我们应坚持深度贫困村“人才资金支持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产业项目发展优先”三个优先原则,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以大整合带来强效应,努力补齐脱贫短板,集中力量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配强帮扶力量,提升工作效能。深度贫困村由于农民生计模式的长期落后、低效,造成了农民家庭长期温饱有余、发展不足的困境,致使农村年轻劳动力、本土优秀人才大量外流,在家的多数是老弱病残或文盲、儿童,村两委班子缺乏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工作只能被动应付。加之收入待遇普遍较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造成本地人才盘不活、不回来,外地人才难引进、留不住。为此,建议我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县一级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力争为深度贫困村配备1-2名大学生村官,适当提高薪酬标准和政治待遇,让优秀人才能留得住,有激情,心有所系,干有所盼,自觉把脱贫攻坚基层领导责任切实担负起来,真正发挥“头雁效应”。同时,针对深度贫困村责任部门帮扶力量薄弱的问题,建议根据深度贫困村贫困现状及帮扶部门实际情况,适当再增加一个人力、财力等相对充裕的帮扶部门、单位,切实加强“四支队伍”整体力量,合心、合力、合拍,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二)加快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深度贫困村发展的最重要瓶颈。可以看到,随着巨马路10.5公里的水泥路铺设完成,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村民的发展信心明显增强,沿途多家农户已经开始着手房屋改修建工程,部分种植养殖户也开始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下一步,我们应继续坚持以“打基础、建设施、促发展、见成效、保民生”为中心,积极调整建设资金投向,确保项目、资金、政策进一步优先向深度贫困村倾斜。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加快投资计划下达进度,对建设条件成熟的项目,抓紧安排资金,力争尽早开工建设,不断改善环境面貌,切实夯实深度贫困村发展基础。

(三)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效应。立足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积极与专家、高校、科研院所等沟通衔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选精选2-3种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在全村推广。结合马家湾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资源缺乏等现状,根据科技部门建议,应当首选柴胡、天麻等劳动投入较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为村主导产业,将全村荒芜土地进行流转回收集中连片种植,推动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形成专业合作社组织和龙头产业带动,农户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新局面。同时加大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开展天麻种植、中蜂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四)强化宣传教育,坚定脱贫信心。进一步加强对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贫困农户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确保以饱满的精神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加强对贫困户的政策宣讲和思想教育,鼓励贫困群众坚定信心、不等不靠,提升自我发展、自力更生意识,靠双手勤劳致富。各镇村干部、帮扶单位等要充分认识到深度贫困村的重大发展机遇,坚定信心与决心,抢抓机遇,开拓思维,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带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真正当好贫困农户的“主心骨”,全力决战深度贫困,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