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五年,放之于时间的长河,不过是沧海一粟;五年,投射到城市的历史,不过是长途跬步。然而,即将过去的五年,对于渭南高新区来说,必将在成长的画卷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紧扣“三次创业”发展大局,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三大任务”,坚定不移抓项目,特色鲜明抓招商,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撬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总开关”。过去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3%。重大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为高新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积蓄了更多向好向上的能量。
抓项目稳增长 发展后劲增强
“项目建设始终是高新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区2017年工作大会上,党工委书记朱忠效的话语掷地有声。基本区情决定发展思路。做大总量、产业升级都需要以项目和投资作为支撑。近年来,高新区始终重点围绕抓前期促开工、抓服务强落实、抓环境保建设等关键节点,区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各级各部门领导带头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在高新区已然形成。
2013年至2017年,高新区先后实施了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在事关高新区产业转型、城市建设以及民生事业等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和撬动作用,着力补齐创新、民生等短板,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强劲动能。
2017年,高新区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234.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5.9亿元,截止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63.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4.2%。目前,石羊邦淇食用油、安泰科技、智拓扩散焊、领智三维扫描等项目建成投产投产;第二幼儿园建成投用,第二小学改扩建主体封顶,星美新能源锂电池建成试产,明煌二期扩建、帝亚一维纯电动乘用车、先农科技生物制剂、渭清公园提升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结合全区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需求,高新区充分借助中省政策机遇,组织项目策划培训,召开项目策划专题会议,不断提高项目储备的针对性、预见性和精准性,最大程度争取上级支持。同时统筹总职能,制定“路线图”,下达“任务书”,明确“时间表”,落实项目建设包联责任,整体联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加快项目建设进程。目前已策划项目30个,总投资474.6亿元,其中重大策划项目16个,总投资216.8亿元,确保了项目建设有序接替。
抓转型优结构 产业“新”意渐浓
转方式,调结构,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渗透在高新区发展的血液里,这既是高新发展的方向路径,更是破题之道。
新能源电池产业规划产能占到全国三成,3D打印产业化发展居全国前列……一批战略新型产业的快速聚集,掀起渭南高新区“三次创业”新篇章。
9月,走进高新区陕西沃特玛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内,涂布、切片、卷绕……一片繁忙景象。十八大以来,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截止今年8月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较2013年上升19.8个百分点。
依托新能源产业及示范应用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目前,沃特玛、天臣、星美等新能源企业已相继入驻或投产,同时顺利签约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不仅延长了新能源产业链,也填补了渭南汽车整车生产的空白。据统计显示,目前渭南高新区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7.8GWH,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新区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
不止是新能源产业,2013年,渭南高新区在国内率先启动3D打印产业培育工作。四年多来,高新区始终坚持创新技术链、完善资金链、健全服务链、培育产业链四个环节,在实践中探索出3D打印“6+1”模式,推动产业发展。
引进发展3D打印产业是初衷,实现3D打印产业化发展才是终极目标。渭南高新区聚焦“3D打印+”的产业孵化理念,主动将3D打印技术植根当地主导产业,以3D打印设备生产、3D打印金属材料研发及生产、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重点围绕实施“3D打印+航空”、“3D打印+汽车”、“3D打印+医疗”、“3D打印+文创”、“3D打印+铸造”、“3D打印+教育”等一系列“3D打印+”产业模式,借助3D打印技术优势,引进孵化各种类型中小科技企业,全力打造国内特色园区。
基地成立至今,入驻企业数量逐年翻番,目前共计孵化企业59家,累计实现产值9.6亿元。仅2017年1-6月份就新引进孵化企业28家,近期仍有50多个3D打印产业项目正在洽谈对接当中,预计全年孵化企业数量达80家以上,实现营业收入有望突破10亿元,产业化进入“快车道”
不仅如此,渭南高新区还着力对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领域稳步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不断让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
抓招商强服务,企业纷纷点赞
关于推进招商引资、优化企业服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这样说:对于好的项目,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对于原创技术企业,我们要通过精准服务,让它成为行业领军,打造它的生态链条,推动它成为一个产业集群。
渭南高新区紧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紧扣产业链延伸拓展实施精准招商,坚持“一门受理、全程代办、限时送达”的服务方式,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全力强化围绕产业链延伸招大引强。2017年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高新区招商引资成绩喜人,捷报频传,共签约项目签约项目9个,揽金154.3亿元,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领域。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渭南高新区创新举措,落实项目包联、例会通报、挂牌督办、跟踪问效等制度,推动项目落地、建设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种干扰破坏行为,高新区始终采取“零容忍”态度,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得到企业广泛认可,确保了新签约项目的顺利推进。
“我们之所以选择渭南高新区,不仅看中了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区位资源优势,还被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的高效服务所吸引。”渭南星美银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保姆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在这里已经不是口号。
渭南鼎信创新智造公司在创立时,一帮创业者只有技术和创业热情,缺资金、缺设备、缺场地,缺资源。高新区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了团队一部分启动资金,提供了住宿、办公、研发和生产场所;同时安排专人负责企业服务工作,全程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积极与职业院校联系,帮助解决应用型产业工人问题;帮助分析目标市场,协助对接应用客户,在企业出现技术瓶颈时,通过协同创新机构予以大力支持。在高新区的精准服务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把这种服务亲切的成为“亲人式的关怀”。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让企业在这片土地上聚集,渭南高新区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的同时,还从融资、财政、税收、研发、人才引进、员工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通过硬件和软件服务支持入区企业发展,让企业在这里安心、舒心。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立足新起点,朝着新坐标,渭南高新区正以更宽广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迈向新征程,书写新答卷。
编辑 李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