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人大干部驻法镇黄家沟村工作队长石锐扶贫纪实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9-26 09:43:02 阅读量:

 从大巴山深处福成镇程家坝村到米仓群山环抱的法镇黄家沟村,从驻村第一书记到扶贫工作队队长,从2015年到2017年三年驻村驻心真帮扶,滴水穿石结硕果的扶贫故事,谱写了新时期共产党人顺应民生期盼,精准扶贫施策、破解“短板、痛点”,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心用智、砥砺奋进之歌,他就是南郑县人大机关干部石锐。

“群众利益无小事,再难也要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石锐同志笔记本上记着学习习总书记扶贫讲话精神感悟:“群众利益无小事,再难也要办。2017年夏天,在全县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他再次被组织选派到黄家沟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以来,团结带领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深入村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群众冷暖疾苦,尽力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该村6组贫困户李长义,多年前外出打工受伤致使瘫痪在床。十几年来,该李需办理二代身份证,却因行动不便无法办理。驻村工作队队长石锐得知后,他和第一书记一起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及时反馈给派出所,希望给予解决。九月初,他们协调专业人员,带上办理身份证相关设备,来到李长义的床前采集指纹、拍证件照、完善个人资料,帮助李长义圆了二代身份证的梦。张玉如报销合疗缺少资料,他找合疗办;潘大军女儿上大学需要贷款,他找学生资助中心;潘朝堂要做白内障手术,他联系医院;蒋全良想卖鸡,他联系销路......群众有什么困难,他都记在扶贫日记本上,时刻装在心里。他常说:“了解上情、摸透下情,联系实情,问题就迎刃而解”。群众找他交谈、解决问题,他总是耐心细致答疑解惑,想尽办法予以解决。当地村民亲切称他为“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扶贫贴心人。

“扶贫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农村村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出行很不方便的问题。石锐同志积极协调派出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同志,抢抓扶贫政策机遇,积极争跑项目落地见效。201510月在驻福成镇程家坝村第一书记时,多方争取帮助村上落实项目资金20万元,修建一座长66米、宽5米漫水桥,彻底解决程家坝村500多村民的行路难问题。驻法镇黄家沟村扶贫时,得知该镇凉星公路全长1.7公里,路基已铺好,路面未硬化,却没有列入旅游环线道路建设。他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运用人脉资源、多方汇报争取,2016年他通过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解决资金10万元,硬化了215米;2017年又争取落实资金18万元,修建硬化450米,剩余的路他计划继续争取项目资金直至全面硬化竣工。为改善村级活动场所办公条件,他与镇村干部一起,积极争取国开行贷款,目前已经落实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资金113万,落实村主干道加宽维修工程建设资金225万元。这些项目建成,极大改善交通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当地群众称为“扶贫路”。

“三送扶志”挺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精神脊梁

在走村入户,走访调查中,石锐同志深深感到:在这个较偏僻村庄,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自我脱贫积极性不高,精神缺失和文化缺失,是脱贫攻坚的“痛点”。他认为:扶贫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简单地给钱给粮发救济,这些过去老办法老思路只是扶贫的浅层次,要让村民真正脱贫必须通过“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贫困户潘某,男,13岁,系事实孤儿(其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多年,爷爷潘朝安77岁,腿脚不便,婆婆76岁,体弱多病),面临辍学困扰,见人“不抬头、不说话”透露出深深自卑无奈。石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这个贫困家庭走出孤立无助的阴影,让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他十分牵挂揪心的事。时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咏梅来镇村视察调研精准帮扶工作时,送给潘某一套学生励志图书,其中一本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石锐经常和孩子探讨这本书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勇于面对挫折、乐观向上的精神,勉励孩子重塑生活信心,阳光心态放眼未来。接着他会同驻村第一书记,积极联系县慈善协会解决贫困学生潘某生活补助,资助孩子上学。今年秋季开学,成功协调孩子从城固一小学转学到法镇九年制学校,落实学校帮扶责任人,从学业补习到心理疏导,从生活习惯到言谈举止,制定落实针对性帮扶计划,让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现在潘某同学见人时常动情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帮扶干部待我们贫困户亲如一家人”。驻村工作组帮扶贫困户事例不胜枚举。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他组织驻村四支力量,上门为群众宣讲扶贫政策14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50份、开辟扶贫专栏6,召开院坝会、动员会、座谈会27场次,通过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把党的“六个精准、八个一批”以及“三送扶志”政策传递到家家户户,用政策点亮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心灯。

“三变改革”催生农村经济发展新潜能

驻村工作队调查了解到,该村经济结构单一,缺乏主导产业带动,市场化程度低,非农收入增收渠道少,是制约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板”。石锐同志认为要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制定出台的《全县脱贫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三变”改革路径,推行“农业经营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扶贫长效机制。他结合该村实际,在制定全村三年扶贫脱贫规划基础上,大胆提出了顺应农村改革要求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联结、成果共享”的扶贫互助合作社运行模式,着力发展壮大香菇种植和魔芋种植产业。在合作社章程中,明确扶贫互助合作社集体经济地位,村民入股、股权分配、经营管理、利润分配等各项事宜,充分发挥集体经济领富带富能力,确保贫困户都能享受改革红利。

在扶贫互助合作社筹划、成立动员会上,他多次强调:“贫困村将资金、土地入股扶贫互助合作社,解决本地农字号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的问题,可谓多方共赢。”目前,黄家沟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共整合产业资金20万元,实施项目2个,发展香菇种植基地7棚,魔芋种植基地50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预计年底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230元。这种运作模式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又增强群众获得感,真正把输血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言必信,行必果。石锐同志工作中时常延伸伟人毛泽东语录自励自勉:“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扶贫工作也是新时代的长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精准发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向组织向社会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答卷”。(陕西省南郑县牟家坝镇人大主席团:秦福林)编辑:董嫱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