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进敢担当——记渭南合阳莘村刘昆鹏书记驻村日常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9-22 10:44:15 阅读量:

本网讯(王亚锋 赵磊 通讯员:雷美玲)半年前,在合阳县农技中心工作的刘昆鹏,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来到合阳县百良镇莘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对自己说:“所谓驻村书记,不仅人要住村,更要心住村。”一到莘村,他就坚持吃住在村里,一头扎进工作中。他知道,初来乍到,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和取得群众信任是第一要务。于是他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莘村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角角落落,走进了莘村人的心里,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和支持。

  所谓善谋者善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积极为村上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发展了鑫源农业合作社及村里原有的两个合作社,协助其申请农产品绿色商标、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莘村优质的产品打出销路。着力推进莘村的红薯粉条加工产业。通过引进推广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以村里的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和其他农户实现经济增收。

  村里有条生产道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刘昆鹏下定决心要为百姓办实事,再难也要把路修好。他多方协调,找资金,筹备项目。最忙的时候,饭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说得口干舌燥,跑得精疲力竭。但每每一想到村落门前屋后的变化,想到朴实村民的一个笑脸。刘昆鹏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莘村硬化生产道路3.6公里;打机井两眼,解决群众吃水、灌溉难的问题;成立了伊尹文化协会并筹资和募捐资金12万余元,为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都浸满他的心血和汗水,更诠释着他的一腔赤诚,静稳如山,浩大成海。

  但寡言的他,总是不显山不露水,却真正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里。村里有老人得不到赡养,他心里又难受又焦急,一趟又一趟地往老人的子女家跑,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终于,老人的子女被感化和教育。他们说:“刘书记是好人,好书记!他从不拿官话压我们,而是一遍遍地给我们讲道理,真的很感动。请刘书记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孝敬父母。”

  莘村共有313户贫困户,刘昆鹏挨家挨户去探访,深入他们的生活,靠近他们,了解每家的具体情况。当他看到村里最贫困的几户人家,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现状。村里条件艰苦,尤其是夏天,酷热难忍,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但比起这些,更令他难以入眠的是如何才能让贫困户走出困境?如何才能帮村民们致富?无数个长夜,他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为贫困户想出路,谋营生。

  刘昆鹏就是这样,以一种竹子的姿态,深扎于群众生活中,更深扎于莘村人的心中!他以村为家,虽然他的家离莘村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但他经常忙到长期回不了家。好不容易回趟家,还没吃口热乎饭,就又风风火火赶回村里。他就是这样马不停蹄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就连生病了打着点滴也不休息。一边提着吊瓶,一边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看到此情景,村民们几度动容。孩子上学,父亲住院,他也因为耽于工作,不能兼顾。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人撑起来。聊起这些,他沉默着,红了眼眶。他说,他愧对家人和妻子,让他们受苦了……

  良久,他才望向远方,笃定地说:“既然组织把莘村脱贫攻坚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我相信,我的家人能理解我。”他的眼神里,是军人独有的坚毅。就是这样的他,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感动着莘村的每个人,用吃苦扎根的精神激励着莘村的老老少少,书写着一个党员的坚守!相信这样的驻村书记,这样的刘昆鹏,一定能带领全村人一起脚踏实地,戮力同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役!

  编辑:王梦苹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