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9-08 11:48:07 阅读量:
宝鸡麟游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县,也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确认贫困人口5713户17676人,贫困发生率24.1%。今年以来,针对部分群众存在的安于现状、安贫乐道,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等精神“贫困”问题,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建立了“四四二”村级扶贫扶志点评工作新机制,在全县55个贫困村全面开展以“扶贫路上党旗红、勤劳致富最光荣”为主题的扶志点评活动,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开展集中点评活动82场次,613户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和务工,走上了自主脱贫致富之路。国务院扶贫办工作简报、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我县扶志点评的做法和经验。
创新四种方式,分类施策点评
拔出贫困的贫根,最重要、最难的是拔出思想上的“穷根”。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由各镇党委具体指导,村党支部牵头组织,采取“捆绑式、激励式、对比式、示范式”四种点评方式,整合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力量,群策群力,把脉会诊。点评实行集中点评与分散点评相结合。集中点评每季度开展一次,针对贫困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分散点评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结合入户走访、政策宣传等与群众接触的机会随时进行。
捆绑式点评,提振干群精气神。将帮扶干部与贫困户捆绑起来一起点评。要求帮扶干部把自己摆进去,利用各种机会与贫困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和贫困户一起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向村里的“能人”学,向产业大户学,一起分析致贫原因,点拨脱贫思路,谋划发展产业,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不发展既对不起党和政府、又对不起帮扶干部,认识到“等靠要”既没有出路,更不能脱贫,树立发展信心,增强脱贫勇气。同时,在帮扶党员和干部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点评,比帮扶的举措和成效,评帮扶干部的长处和不足,激发帮扶党员和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贫困群众“内因”和党员干部“外因”两个作用,使他们相互搀扶,携手共进,摆脱贫困。九成宫镇御驾塬村贫困户闫德儒说:“干部对我们知根知底,点评都说到了要害处。互相交流一下,也弄清了政策,干部这么关心,我要好好干,早日脱贫。”目前,他发展养羊30只,栽植新品种核桃27亩,种植小麦、玉米6亩,走上了依靠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希望之路。
激励式点评,增强发展自信心。通过正向激励、政策扶持、评优树模等形式,教育激励贫困群众增强苦干实干、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一方面,通过“红黑榜”等方式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先进典型,鞭策和激励后进;另一方面,向贫困户宣传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各项扶持政策,帮助贫困户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让贫困群众感到脱贫有门路、致富有希望,打消“等靠要”思想,消除“破罐子破摔”心态,改变“带上贫困帽就会旱涝保丰收”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杆,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九成宫镇紫石崖村贫困户杨天军受点评感化,判若两人,彻底改掉了长期以来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陋习,今年新栽苹果、核桃建园4亩,栽植花椒100棵,套种土豆3亩,脱贫致富有了长短结合的支柱产业。
对比式点评,激发赶超原动力。将“勤”和“懒”、“好”和“差”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对比,激励贫困群众自我加压,主动脱贫。重点将产业发展示范户与贫困户进行对比,算收入、找差距,引导贫困户在对比中明思路、领着学、跟着干,增强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变外部“输血”为自身“造血”,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撸起袖子干,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常丰镇佛堂寺村运用对比式点评,在点评会上让脱贫户讲致富经验,5户贫困户面对面请教,会后立说立干,购回60箱中蜂,发展中蜂养殖,3名返乡青年加入了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
示范式点评,引领群众看标杆。充分发挥身边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邀请致富示范户讲述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新创业的真实经历和成功经验,组织贫困群众实地参观示范基地和产业现场,现身说法,传经送宝,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向先进学习、向标杆看齐,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贫困群众因地因人制宜,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九成宫镇御驾塬村用足用活这一点评方式,以产业示范户闫朋新为典型引领,鼓励贫困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在今年第三次点评会后,全村贫困户种植的柴胡由点评会前的18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300亩,丹参种植面积净增加170亩,烤烟种植面积净增加200亩,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运用四种方法,提升点评效果
在点评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因户因人施策,采取“说一说”、 “看一看”、“比一比”、“晒一晒”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精准点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收到了明显成效。
说一说。广泛向贫困群众宣讲党的扶贫好政策、宣讲当前的好机遇好形势、宣讲别人的好思路好经验,使贫困群众从内心深处引发共鸣,产生“坐不住”的紧迫感;大力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把好家风、好家训展示到村文化墙、宣传栏,把勤劳致富故事搬到舞台、展示到群众身边,教育引导贫困户形成“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价值取向;让贫困群众自己谈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说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打算,与帮扶干部一起深挖思想根源,谈发展的设想和办法,帮着、扶着、领着他们依托国家扶持政策,积极发展产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看一看。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带领贫困群众看党组织脱贫致富产业示范园、看“十户一体”产业脱贫互助组产业现场、看优秀脱贫致富示范户产业基地,在田间地头和产业现场,看人家的产业发展方向、规模、水平,学经验、学技术。一些有条件的村还组织群众就近外出参观学习,看外村外县的发展,通过实地参观和现场感悟,看别人的发展,想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开眼界、理思路,让贫困群众视觉上受冲击、思想上受启发、行动上受鼓舞,激发他们树立敢想敢干的决心和勇气,打破束缚,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苦干实干。
比一比。以身边的党组织脱贫致富产业示范基地、党员脱贫致富示范户及外地产业扶贫示范村、产业带动模范户等先进典型为榜样,结合本村、本户、本人实际,比决心,比干劲,比成效,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比决心,就是教育贫困群众向先进学习,立志苦干实干、自强自立,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比干劲,就是通过先进带后进,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加入“十户一体”产业互助组,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比成效,就是动员贫困群众在点评会上畅谈自己发展扶贫产业、实施脱贫项目取得的成效、做法与体会,相互交流与借鉴,信息资源共享,携手挑战贫困。
晒一晒。通过“晒技能、晒收入、晒生活质量”,让贫困群众“心急眼红”,深切感受到“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激发他们“心动不如行动”的强烈愿望。晒技能,主要晒自己的“绝活”,晒在发展种养业方面的实用技术与积累的经验,创业创收上的特殊技能。晒收入,就是公开晾晒自己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等取得的收入账。晒生活质量,鼓励贫困群众毫不遮掩,公开自己的“家底”,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比生活水平,引导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去奋斗,用付出的汗水来换取。
建立红黑两榜,激励鞭策后进
“红黑榜”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有效手段。麟游县在扶志点评活动中,由村党支部负责,在村级政务公开专栏开辟“特殊天地”,每次集中点评结束后,悬挂“红黑两榜”。“红榜”以正向激励为主,重点晾晒季度变化最大贫困户、优秀互助组及互助组长、党员脱贫致富示范户、产业发展带头人的典型事迹和脱贫成效,年末优先推荐参加全县脱贫致富示范户评选。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2次对各村“红榜”上的44名脱贫致富示范户、17个优秀“十户一体”产业互助组、27名优秀互助组长进行了表彰奖励。“黑榜”重点曝光思想转变不大、脱贫成效不明显的个别群众,鞭策和激励后进,让其脸红心跳,知耻而后勇。九成宫镇紫石崖村贫困户车文亮今年在村上第二次点评会上被公示在黑榜上,他自己感觉丢人没面子,通过反思,下定了发展生猪养殖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据统计,通过“红黑榜”正反教育引导,全县214户贫困群众由后进变为先进,新增生猪存栏达到 600头,饲养中蜂2000箱,种植药材415亩。
扶志点评主题活动的开展,消除了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雾霾”,涤荡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尘埃”,提振了脱贫攻坚的精气神,激发了挑战贫困的内动力,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凝聚了干群合力攻坚的共识,树起了勤劳致富光荣的鲜明导向。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扶志点评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手段,是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的有益探索。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指导和督促检查,不断总结完善,推动点评活动向其他领域延伸,使点评活动的好形式好方法在更广更大领域开花结果,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和追赶超越的思想基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