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9-06 11:13:13 阅读量:
本网讯(王亚锋 赵磊 通讯员:杨育学)2015年后季,家住韩城市芝川镇的老孙请来工队,打算用多年积攒的钱对自家的门房进行翻修。正当旧门房拆掉,新墙刚出了地面一米多高时,突然被东边的邻居挡了,理由是老孙的施工损害了邻居家的房屋地基。眼看工程无法继续,门户敞开,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的,迫于无奈,老孙将该纠纷提交给村组、镇上调解,均未达成一致意见。
转眼间,时间过了两年,经与家人协商,老孙打算举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2017年7月,老孙一纸诉状,将邻居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停止阻拦行为,赔偿窝工损失。
芝川法庭的承办法官通过阅卷、与当事人谈话了解到,1985年,原告曾与邻居已过世的父亲为一堵官墙打官司,案件先后经过两审,再审,1994年方才尘埃落定,那一场官司一打就是十年。凭借职业经验,法官意识到,如果法院回避主要矛盾,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双方肯定又将陷入一场新的马拉松式的诉讼,唯有通过调解,使双方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并对症下药,才是案件的治本之策。
思路有了,就开始实施。三十多年的积怨,双方对立情绪非常大,法官首先分别与原、被告谈心 ,掌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意图,双方都表示,不愿意打官司,希望法庭能够将案件调解。但具体调解时,又是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加之多年积怨,尽管调解了近一个月,但依然毫无进展。
这时一个有利条件出现了,原告的弟弟得知他哥与邻居诉讼,专门从外地赶回家,并愿意参与到矛盾纠纷的化解中来,力争使两家的关系和好如初。
细节决定成败。原告弟弟用一脸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段段感人的话语所传达出的善意、理解与期盼,迅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坚决让我们两家的纠纷止于我们这一代”成了双方的一致共识。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在团结友好的气氛中,就原告施工期间互相提供便利、原终审判决的执行、各自损失的补偿等问题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
“感谢法院,感谢法官,用三十天的时间,调解了我们两家三十年的纠纷,为我们邻居今后三百年的和睦相处奠定了基础”,临行前,原告拉着法官的手,动情地说。从案件的根源入手化解矛盾纠纷,努力让每一起案件做到案结事了,一直是韩城法院芝川法庭法官不懈的追求。
编辑:王梦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