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6-12-31 19:05:48 阅读量:
2016年,安康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省交警总队和市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总目标,以深化公安交管改革为引领,以“四项建设”为主线,聚焦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防控,强力推进高速公路“122”、农村道路“125”、中心城区“113”联勤联动综合长效机制建设和亮点品牌创建,扎实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从源头消除各类道路、车辆及驾驶人安全隐患,全力以赴预防和减少各类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实现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中有降、持续向好的工作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0人,全年未发生1起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实现了连续15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目标,取得了近年来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最好成绩,特别是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零发生”,在安康道路交通管理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抓机制,创建品牌,深化公安交通管理改革。把安康高速公路“122”、山区农村道路“125”、中心城市“113”三张独具安康特色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品牌,作为全年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和深化公安交管改革工作的重点,不断健全完善机制,深化品牌创建。在省交警总队高度重视下,分别在高交、汉滨、石泉大队开展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农村道路勤务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安康公安交警改革创新品牌。在市公安局举办的首届安康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上,安康交警“122”、“125”、“113”三张改革创新品牌获得优秀奖,并被市公安局推荐到省公安厅参加全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评比。一是升级做亮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122”品牌。建立“小机关、大基层”勤务模式,增加近100名高速公路巡逻力量,确保每30公里有固定警力值守,形成网格化定点布局,最大限度缩短出警半径。落实“122”机制“四统一”,统一执法装备配置、办公场所设置、路警联勤机制和勤务考核标准。整合全市高速公路信息资源,接入高速公路管理部门2914路监控视频,建成22路高清监控视频和38处缉查布控卡口。在包茂高速陕川界、十天高速陕鄂界和麻安高速陕鄂界交警执法站构建跨警种、跨区域的联勤协作机制,加强路警、路地、多警种区域联动,严格落实24小时勤务制度,开展重点车辆检查登记、交通违法行为查纠、违法犯罪嫌疑车辆缉查布控、防恐反恐预警等工作,积极构建“环安防控圈”。2016年,省交警总队相继在安康举办两期培训班,学习交流安康高交大队勤务机制改革、规范省际站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经验,安康高速公路“122”品牌得到进一步升级亮化。二是全面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125”联勤联动模式。全市12个县区全部建立了“125”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共组建148支综合监管执法队伍,占应建总数的93.63%。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1794个,选聘村级交通安全协管员2989人。在石泉、汉阴、紫阳、岚皋和汉滨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125”机制的连片试点工作。市政府常务会安排交通部门拿出400万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村道路的标志标识、安全防护和隐患治理。安康支队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为各县区农村道路劝导员配备必要的工作、通讯和防护装备并相继发放到位。8月18日省政府在咸阳召开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现场会,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赵俊民代表安康做了经验介绍,省政府、省安委会决定将安康作为全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试点市,并将“咸阳模式”与安康“125”工作模式合并升级为“陕西模式”,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11月17日,市委、市政府在石泉县召开全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125”模式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并取得圆满成功,大力推进安康农村道路“125”模式在全市“落地生根、遍地开花”。三是强力推进中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113”联勤联动机制。紧紧抓住“113”联勤联动交通综合整治机制运行的有利时机,联合双创、创文、安监、住建、市政、规划、财政、办事处、交通、城管、工商、质检、残联、教育、新闻等职能部门,综合整治城区交通秩序,着力改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能力,打造“外成网、内成环”的循环交通体系。以安康中心城区金州路、兴安路改造为契机,狠抓金州路、兴安路缓堵保畅示范路和“三横两纵”精细化管理示范路创建,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113”机制运行以来,中心城区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15.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2%,中心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交通拥堵得到缓解。
抓预防,排查隐患,突出安全风险防控。一是强化源头管理。2016年,全市共有各类机动车42.8万辆,其中小汽车13万辆,摩托车29.8万辆。与2015年同期相比,机动车总增长率9.4%。其中小汽车增长率高达15.8%;摩托车增长率6.8%。共有机动车驾驶人59.6万人,与2015年同比,驾驶人总增长率7.2%,其中汽车驾驶人增长率高达12.8%。为切实加强机动车、驾驶人源头管理,支队狠抓重点车辆及驾驶人源头管理,在全市开展了五类重点车辆及驾驶人安全隐患清除攻坚。营转非大客车治理率、危化车、大型公路客车、校车、大型旅游客车的检验率、注销率均达到100%。全年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2265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数(1708辆)的132.6%,拆解、灭失黄标车1230辆,拆解率98.5%,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强化隐患排查。全年共排查危险路段1418处,按照隐患道路等级,确定了市县级督办的隐患路段183处(其中市级督办的隐患路段10处,县级督办的隐患路段173处)。目前,市县督办的隐患路段已完成治理149处(含市级督办隐患路段10处),还有34处县级督办隐患路段正在治理当中。三是强化事故研判。坚持月分析、季研判的事故研判制度,开辟事故分析研判专栏,每月对全市交通事故成因进行分析。积极摸索新的分析研判机制,每季度召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多的大队召开专题分析研判会,对死亡事故原因进行认真全面分析,找准事故预防工作短板和事故风险隐患点,安排部署下阶段事故预防工作。针对交通运输繁忙、恶劣天气多发时段、旅游节日期间,全年共发出10期有针对性预警提示,防范事故隐患,起到了重要预警提示作用。四是强化逃逸侦破。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列为考核重点工作,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督导检查,强力推进破案追逃工作。各县区交警大队相继破获了一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全年全市共破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99起,侦破率93.87%。发生死亡事故肇事逃逸案件7起全部侦破,侦破率100%。
抓秩序,严打整治,优化道路交通环境。一是专项整治成效明显。集中警力、集中时间,先后组织开展了“春运”、“两会”、酒驾醉驾、摩托车交通违法、客运车辆行车秩序、暑期交通安全、第二、第四季度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等一系列整治行动,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741920起,暂扣驾驶证1447本,吊销驾驶证246本,拘留209人次;扣留机动车9615辆,扣留驾驶证2661本;记分处罚163416人,其中记满分6236人。二是酒驾违法打击有力。在酒驾、醉驾、毒驾违法犯罪行为集中整治工作中,支队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作战,各大、中队高度重视,昼夜奋战,紧抓不懈,重拳出击,从单点到多点、从固定到流动,采取固定设岗盘查、执法小分队流动检查、交叉检查、异地用警等方式,将整治战场从主干道路延伸到次干道路、从中心城市延伸到城乡结合部,不断扩大酒驾、醉驾打击覆盖面。市政府徐启方市长亲自督查并看望一线民警,酒驾查处工作已成为安康支队一项常态化工作。据统计,全年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犯罪行为2373起,其中醉酒驾驶275起,查处毒驾16起,移送起诉138起,有力震慑了酒驾、醉驾、毒驾违法犯罪行为。11月23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向安康支队发来贺信,对安康支队酒驾违法人均查获数和人均处罚数双双位列全省第一表示祝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通报表扬,充分肯定了安康支队酒驾查处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三是重点道路管控有效。2016年安康中心城区金州路、兴安路、316国道部分路段、汉江四桥、308省道安康至平利、平利至镇坪、平镇、安岚高速等路段改造工程相继建设施工,公安交警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符合施工期间交通特点的勤务机制,妥善消除各类突发事件对施工沿线交通的影响,强化宣传引导,施工路段交通秩序管控到位,未发生长时间大面积交通拥堵。
抓宣传,营造声势,增强文明交通素质。在抓交通安全宣传上,安康支队注重开拓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投入,扩大宣传效果,在发挥传统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优势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以“五进八上”为载体,紧紧围绕“春运”、事故预防及酒驾专项整治,“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重要节点,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营造出了浓厚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今年,全市交警系统在央级媒体发表稿件4篇、省级媒体发表稿件 469篇;市级媒体发表稿件491篇;市县电视台120篇,走进直播间20次。支队与安康人民广播电台95.9交通广播合作,坚持每小时路况播报。2016年安康支队入驻了陕西今日头条、全国交警在线等媒介平台,并在安康电视台、安康日报、华商报等开辟了交通安全宣传专栏,在安康交警双微平台定期对典型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各县区大队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在全市各大客运场站安装了大型交通安全提示牌。通过多角度广泛宣传,有力提升了广大交通参与者和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了各类交通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