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刘建波和他的“羊倌”朋友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4-11-28 11:20:26 阅读量:

 

巍巍雁门山,悠悠潼江水;迢迢人生路,茫茫恩人情。千百年来,雁门山盆地孕育了厚坝人,也滋养了江油市厚坝派出所的警察。
丹桂飘香了,不知不觉中,秋天来了。“羊倌”李中能走出自家生态养殖场,急急忙忙上前迎接自己的“恩人”,他就是江油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民警刘建波。
往事不堪回首,恩情恩重如山。“羊倌”李中能与警察刘建波的情,对李中能来说,至今心中的隐痛难以割舍,感恩的话语难以名诉。这段情,从当年民警刘建波亲手抓获李中能,送李中能服刑,从李中能服刑后,刘建波帮助其家庭走出生活困境,资助其女儿考上大学,从李中能刑满释放到帮助他发展生态养养殖,走上致富路……13年来,江油市公安局民警刘建波,先后从厚坝派出所调入城北派出所,但对服刑人李中能家庭的帮助从未改变。
句句应诺13年
 “娃儿,到了派出所,一定要把这封信亲手交给你刘叔叔”。“ 妈,你放心,我记住了”。从铁坪村李中能的家,到刘建波所在的派出所,沿途山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盘山的河水,清与浊,那缓缓流淌的河水声音,在石涡里打滚的潼江水,一路流向远方。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走在路上的小李慧心里上下打着鼓。
“娃,一个人去那儿,又去找你刘叔?”路上,骑车的村长两脚叉地,急切地问道。“刘叔,我妈让找刘叔问点事,顺便让他给我爸稍个口信。”“娃,那你路上慢点。”说完后,村长下车,推着自行车向回铁坪村的方向继续走去。一路上,老刘反复寻思着。“哎,要不是派出所刘警官,这哪儿还像个家?”
李中能所在的村子,村民居住稀疏,张桂华家相距村里其他住户相对较远。刘建波发现,自从李中能被抓后,张桂华一个人很少与村里其他人来往,李中能母亲长期患病住院无人照顾,张桂华身患残疾没有收入,儿子6岁,女儿7岁,没有入户口,入校上学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两个孩子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着刘建波。
  女儿李慧交给刘建波的信中,张桂华这样写道:“刘警官,你能帮助我们吗?”听了这样的话,刘建波仿佛觉得一个苦难的家庭期盼着亲人的归来。他心里暗自说:“大妹子,我一定想办法帮你们,一定会的!”
在派出所,刘建波脑海里经常浮现出张桂华蹒跚的身影,有时工作时都常走神。那些日子,他经常给妻子和身边朋友们讲述张桂华的生活困境。他说:“张桂华家太需要关心了,我们应该尽一份心,尽一份力。”
  有人劝他:“一个服刑人员的家庭,是你管的事吗?”刘建波心里想,既然李中能入狱服刑了,张桂华家的困难被我遇上了,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如果我漠然处之,思想麻木,那就有昧良心了。
几个月后,刘建波打点行装,准备再去张桂华居住的村。
  “你去了能够为她们做什么呢?”有人问。刘建波没答话,但他心里明白:“来回多跑几趟,就能为这个处境窘迫的家庭办点事。”
  作为一名普通民警,刘建波首先想到的是为两个“黑户”孩子把户口解决好,让李中能安心服刑,让孩子们插上知识的翅膀。但是,孩子没户口,地方政府和学校解决孩子入学,谈何容易?
刘建波上下奔走,四处协调。在石元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孩子入学,减免学杂费终于有了着落。到李中能家,刘建波将两个孩子读书的消息告诉了张桂华,他也倾其所有,拿出自己800多元钱工资,悄悄压在了张桂华家的桌子上。“刘警官,这次我们说啥也不能要你的钱,这份情我们真是还不起。”面对刘建波,张桂华感动不已。“李慧,赶快过来,我们给刘警官跪下了。”“妹子,别这样,使不得。”我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刘建波总是随和地说道。
“每当学校开学那天,刘警官都会准时到学校,跑前跑后为孩子办入学,交学费,买学习用品。”“我真不知道该说刘警官什么好。”张桂华喃喃地说着。“既然遇上了他们,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帮助两个孩子上学,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他们才能飞出大山,改变命运,融入社会的大家庭。”刘建波说。
“老李服刑后,家里的事,我能帮多少就尽力帮多少,你别在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总在张桂华耳畔回荡。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出山,一间间低矮、灰暗的屋里就会蹦出两个带着鲜艳的红领巾、背著书包、飞扬着灿烂笑脸的孩子,向村口通往学校的路走去。
李中能入狱服刑后,张桂华家第一次传出了朗朗读书声:“上学了。这就是我,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的名字叫……”低矮的房屋内,两个孩子围坐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着。
春夏秋冬,刘建波走在通往李中能村那条狭窄的山道上,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仿佛一阵山风吹来,人就会掉下去。李中能入狱服刑期间,刘建波在这条“帮扶路”上,一走就是十多年。
刘建波告诉张桂华,是民警岗位给了我和大家打交道的机会,虽然你丈夫李中能触犯了法律,如今,他也受到了法律制裁,但家里的事总得有人帮一把,我呢,只是个普通警察,能帮就帮。
李中能说,刘建波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但提到李中能家里的老人,刘建波觉得很内疚。他说,特别对不起老人。刘建波第一次见到她时,那种期望而不可企及盼儿子归来的眼神,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也让他生平第一次读懂了老人的心。中秋节前,刘建波听说老人患病住院,无法交付医药费,他连续3次跑到医院,找到医院领导,写申请报告,垫付治疗费,让老人安心住院治疗。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