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子长法院:不懂方言的法官不是好法官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9-04-10 14:08:45 阅读量:

 一提起法院,所有人想到的大概都是庄严的法徽,不怒自威的法官,清脆的法槌声,繁琐而且似懂非懂的法律条文。作为书记员在法院工作的这几年,却让我对庭审背后的法官刮目相看。一名基层人民法官,身处人民群众之中,怎样更好地辩法析理,入木三分地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之中,可不能只“掉书袋”。在子长这样一个陕北小县城,很多当地老百姓都懂的方言、俗语和谚语,法官们不仅能听得懂,还能够跟老乡们用方言你来我往、对答如流,如此这般审判工作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当事人第一次来法院,不论是作为原告还是被告,都会大声叫屈,“人家都说一辈子不要来两个地方,一个医院,一个法院”,“实在是么办法兰”,要不就是“实在想不到怎么就上堂入户,闹上了这漆桌子(意指法院)”,这个时候法官怎么答话呢,当然可以给他解释民诉法相关规定,起诉、应诉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但是法官要是给他宽宽心,“怕处有鬼,痒处有虱”,“人这一辈子不走的路还要走三回”,当事人便会慢慢释然了。

调解谈到话不投机,矛盾爆发的时候,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火冒三丈,怒目圆瞪,一个人的分贝足以响彻整个审判大楼,训斥当事人是一种选择,但调解工作就难继续了,所以轻轻劝抚“咱们有理不在声高,高说低说一样的”,“话说开,水拨转”,一场暴风雨也就这样平息了。

有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哭哭啼啼闹离婚的小媳妇,常常是当局者迷,且执迷不悟,这可得好好磨磨嘴皮子,“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谁家家里不是鸡叫狗咬的”,再得批评下“懒汉”丈夫,“娃娃勤,爱死人”,过日子可得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夫妻俩互相尊重、互相体谅,“酒肉朋友,米面夫妻”,家和才能万事兴。经过这一番说教,大多婆姨汉们也就欢欢喜喜回家过日子了。

有的案件经过法官苦口婆心的调解,差一点就达成一致意见了,有的当事人“钻牛角尖”,这个时候我们法官就会启发双方“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转换角色,换位思考;还有的临了又变卦的,胡搅蛮缠再提条件,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法官也有气性,“做人可不能得了一步,想一步!”;亲戚之间合伙做了生意,账目掰扯不清楚,法官秉公断案,一方官司是赢了,却输了亲情,只能安慰“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亲戚若要好,银钱少打搅”!

像我院法官们这样的妙语连珠,真是不胜枚举。当然,会说方言、讲俗语,这还只是法官们众多“武艺”中的一种!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法官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郭芳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