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司法改革,认真落实立案登记制度。广开门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诉求,2017年度共审查受理各类案件1860件,其中刑事案件76件、民事案件1277件、行政案件30件、执行案件477件。严格规范立案程序,严格诉讼费缴纳标准,严格做到所有案件文书上网,无一差错。积极投身、大胆探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全年共审结案件55件,调撤率达95%,对所办理的案件进行速转、速送、速调、速审、速判、速结。所办案件无一涉诉上访、无一赴省进京上访情况。该庭干警积极撰写新闻信息宣传稿件56篇,被中省市县媒体广泛刊载,弘扬了司法正能量,凝聚了全体干警的精气神,有力推动了全院审判执行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以来,澄城法院收案数量大幅增长。澄城县作为40万人口大县,辖8镇1办,总面积1121平方公里,每年立案人数达2000余人次。面对新形势,该院立案信访大厅升级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院对原有的立案信访大厅进行改造,全面升级大厅环境和软硬件设施,成功打造出全市一流的立案信访大厅。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完善11项服务功能,增加了5个对外服务窗口,设置有信访接待室、诉前调解中心,全面打造“诉讼引导、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涉诉信访、军人维权”六位一体的服务平台,让当事人能进得门、找到人、办成事,实现“走进一个厅、事务全办清”。大厅内开辟专门休息区,配备复印机、书写台、休息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印制诉讼指南、文书样本、格式诉状、诉讼风险告知书等宣传册,供当事人自行取阅,人性化服务让当事人感受到法院服务的温馨。
随着立案信访窗口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完成,服务水平也跟随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诉讼需求逐步提高。为切实将中央司法改革决策和最高法院立案登记制部署及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举措落到实处,该院立案庭在党组的精心组织下,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安排法官干警力量,积极改革立案方式,变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坚持“方便群众,温馨服务”的工作方法,以老百姓满意为最高标准,推出九项便民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承诺。对诉讼群众一次性告知立案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能否受理、一次性告知诉前保全条件、一次性告知司法救助事项、一次性告知诉讼风险、一次性告知诉讼流程。对符合立案条件、材料齐全的当场立案,不符合条件的,一次性告知须补正材料及期限,当场立案率达90%,最大限度方便了群众立案,减少了群众的诉累,充分保障了当事人合法诉权,从制度上、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了“立案难”的问题。
为深入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该院立案庭应对压力,多措并举。一是设立24小时咨询热线。坚持24小时人工电话服务,接受群众各类业务咨询;二是实行弹性工作制。周一至周五工作日,要求不办理完最后一笔业务不下班,解决群众多跑路、多等待问题;三是推行预约服务制。法定节假日提供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办理和急事急办服务,解决群众工作日立案难、外地群众来澄立案难、外地务工群众回乡立案难等问题;四是设立绿色通道。对老弱病残孕开通绿色通道,实行诉讼引导等服务,对涉及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案件,即收即立、快审快结;五是开展司法救助。对老弱病残、未成年人、贫困户、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众,采取诉讼费减免缓措施;2017年以来,共对确有困难的群众依法减缓免诉讼费用近10余元;六是延伸司法服务功能。对当事人行动不便的,实行上门立案;七是让服务方式更“便”。立足信息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立案大厅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诉讼风险提示,并实时发布开庭信息,设置触摸式电脑显示屏,当事人凭个人身份证就能及时查询案件进展情况和电子卷宗,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八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缓解案件增多压力。加强诉前调解工作,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对部分民商事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解决,对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符合法院立案条件的,启动诉讼程序,及时受理立案。协调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司法调解与非诉调解职能对接机制建设,制定诉调对接流程,切实发挥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九是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实现法律零距离服务,进一步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产生。创建诉前调解中心,帮助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拓展诉调对接,切实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以“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为主题组织干警开展学习讨论的同时,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立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充分运用法治思维,以完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打造立案信访窗口服务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强化教育引导,更新服务理念。把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擦亮立案信访“窗口”的同时,建立诉前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司法援助室,并将其作为服务群众的新“窗口”,努力打造成服务社会、展示形象的新品牌。要求法官干警牢固树立窗口意识,在岗位工作上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社会活动中展现人民法官的素质和修养。二是倡树“以法律为生命,视群众为亲人”理念,深入开展“零投诉、零差错、零信访”创建活动,从细节入手推行人性化服务,打造亲民、爱民的司法形象。三是把窗口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明确工作流程、标准和时限,狠抓督查和量化考核,真正把窗口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健全机制求实效,把服务抓实抓牢。一是落实首问负责制度。要求全庭干警凡遇到当事人咨询,必须主动、耐心,由诉讼引导员引导其找到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不得以不分管、不了解、不知道而推诿。二是落实信访接待制度。建立每日来访登记制度,协助院长开展信访接待活动,切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开展释法答疑工作,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该庭重新修订了《立案庭岗位职责》,制定了《立案大厅文明公约》,规范干警言行,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协调发展,让当事人真正感受到人民法官的亲和力。通过立案前工作释明和细致入微的庭前调解工作,使全院60%以上的案件在立案环节得到及时处理。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纪律作风建设。为每个窗口人员制作了“五个严禁”、“六个不准”的廉政桌牌,向当事人发放随案廉政监督卡,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举报网络,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干警廉洁司法的思想道德防线,全庭无一违纪违法现象发生,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近三年来,澄城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受理各类案件5000余件,接受群众各类电话、现场咨询15000余人次。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整个立案信访窗口却实现了“受理审查零差错、热情服务零距离、群众满意零投诉”的三零目标,她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供稿:澄城县人民法院 杨忠 整理:王亚锋 赵磊 编辑:王梦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