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6-10 22:57:22 阅读量:
作者 周和巧
在吃瓜群众的眼里,法官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主宰着当事人的命运。他们身披法袍,威严地端坐审判台,言出法随一言九鼎,法槌一敲,当事人的财产、荣辱、自由甚至生命就没有了。这是何等的威风凛凛,真是羡煞旁人呀。那么,现实中法官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各位看官请容我从一次艰难曲折的送达说起吧。
安康石泉县人民法院于2017年4月24日受理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在给被告张某送达诉状及传票后,张某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王某在此案中与他是合作关系为由,要求追加王某为被告。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决定依法追加王某为本案的被告参加诉讼。
接着,法官面临的就是审判第一难:“送达难”。送达是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司法公正的起点。每个法官都明白,送达不到,案件就无法启动下一个审判流程;送达有瑕疵,案件审了也白审,最终可能会被撤销重审,一点也马虎不得。有人说,送达不就是给当事人送个诉讼文书,有什么难的?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与王某电话联系时,王某自称在包头市某医院治疗,不能到石泉来领取相关诉讼文书。为了防止案件拖延,更防止当事人躲避审判,随即决定远赴包头市进行送达相关诉讼文书。
承办法官及书记员于5月23日中午带上卷宗材料,经过近二十小时的车程,次日清晨到达了包头市。一下火车,不顾路途劳累,随即赶到王某所称医院。然而并未见到王某,经打听,其已离开该院治疗。王某也中断了电话联系,玩起了失踪,使送达陷入了僵局。承办法官可是“身经百战”,又怎会就此罢休呢!一小时后,承办法官用当地电话再次拨通王某电话,此时王某闪烁其词,称已经离开包头,去往了河北省某医院治疗。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通过走访,从其病友中得知王某注册了一家公司,在包头市土默特萨拉齐镇设有办公地点。办案人员立刻前往土默特萨拉齐镇寻找王某的办公地。路途中,承办法官通过王某的电话号码添加了王某的微信,与王某在微信中周旋。通过微信向王某出示了工作证示明了身份,并让王某发来身份证照。但在让其发送确认通讯地址时,王某却迟迟未回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一路风尘,承办法官与书记员赶到达土默特萨拉齐镇,顾不得歇息,一路打问,终于找到了王某注册公司的办公地点。
在公司门口,承办法官再次电话询问王某,但王某仍不肯配合。当承办法官敲开了王某公司办公室的门时,发现办公室里有一个人。经过简单沟通了解到,此人是王某的朋友。承办法官就只和王某的朋友简单聊了几句,在其办公室的门口拍照记录后就离开了。在来到包头市之前,承办法官出发之前早已做足了功课,了解到王某是好面子的人,工作上的纠纷从不愿让家人和朋友知道。抓住王某这个特点,法官心中有了主意。出门后,当即再次联系王某,告诉他已经去过他在土默特萨拉齐镇公司的办公地点,王某沉默不语。果不其然,王某担心此事被他的朋友知晓,晚九点,王某主动与办案人员通话,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承办法官耐心地对其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随即在微信中向他发送了被告张某的申请书及相关证据照片,王某收到后对张某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了质证意见,并发来了他的电子邮箱地址。承办法官确认了电子邮箱地址和微信为其接收本院法律文书的地址和方式,随后向他发送了原告起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王某表示收到,并同时表示按时参加诉讼。
此时承办法官才长嘘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这千里送书,一路的迂回曲折,终于不虚此行!古人讲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那今天法官千里送文书,就是物小法治大!
经过一天辗转周旋,稍作休息后,办案法官次日便又匆匆踏上归程。因为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件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