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长判案——浓浓的亲民氛围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7-01-05 14:32:50 阅读量:

 12712日蓝田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再民接连三次庭审,办结了两起案件。在办理案件中,所创造的浓浓的亲民氛围,让当事人感到了法律的温情,在当地传为佳话。

给当事人找老花镜。王院长审理的两起案件是排除妨害纠纷与租赁合同纠纷。在庭审排除妨害纠纷一案,原告读诉状时,忘记带老花镜,正在着急时,王院长十分和蔼地说:“忘了带不要紧,法院这儿有”。立即让书记员从办公室找来老花镜,当原告戴上老花镜,王院长又问:“合适不?”只见原告十分感激地说“合适、合适”。

给当事人送来热开水。王院长审理的这两个案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诉讼案件起因年代久远,诉讼人年龄已过六十,诉讼人又十分执着。法官处理方式稍有怠慢,或语言不妥,都有可能造成对庭审配合的影响。还没有开庭庭审场面就已十分紧张。为了缓和气氛,王院长让书记员给双方当事人,端来热气腾腾的开水说:“冬天天气冷,气候干燥,你们都先喝点水”。王院长看了一下双方当事人,看着他们相互憋气的样子,又笑着说:“我让书记员给你们双方都把水端来,免得你们误认为法官有偏心”。他的话引起了当事人的笑声,诉讼双方原本紧绷的面孔轻松了起来,庭审就在平和的气氛中开始了。

给你有说话的机会,别着急。王院长面对的当事人,根本就不懂庭审程序,原告读诉讼请求时,被告就迫不急待地高声质问;在庭审进行到互相提问环节时,提问变成了陈述;让当事人辩论时,却不知从何说起。面对这些哭笑不得的“搅局”场面,王院长始终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说:“你把你要问的啥或要说的啥先记住,给你有说话的机会,别着急,程序到了自然会让你说的。”当事人在王院长地耐心劝导下,依照庭审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了下去。

对证人出庭作证表示感谢。当每一位证人作完证后,王院长都会说:“谢谢你!感谢你对法院工作的支持,麻烦你再等一会,看完笔录,把字一签再退庭”。尤其是在审理《排除妨害纠纷》案件时,原告认为,被告证人出示的契约证据上有原告的手印,他说,他没按过手印。为了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必须要叫来当年写契约的执笔人出庭作证(原来订立契约的中人已去世)。王院长立即安排人,用车将这一关键证人接来,这位七十余岁的老人作完证后,王院长说:“实在对不起,让你这么大的年龄来为我们帮忙,还耽误了你的时间,一会用车把你送回去……。” 王院长对长者的尊重和体贴的话语,用车接送的热情礼遇,让这位老人十分感动,回家后逢人就讲,原以为法院“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现在不是这回事,王院长把我看得起的很……。”

王院长心里清楚,有的当事人如果没有了老花镜,就会影响看证据、做记录、看笔录等,既使你处事再公平,他心里都会打折扣,因而他就早有准备;有的双方当事人一到法庭就有着“狭路相逢”之势,用热汽腾腾的开水,化解他们心中的矛盾,使他们庭审时更具理性;有的当事人,一开庭就狠不得将事情的曲直,一股脑儿说完,心里犯了个“急”字。不能用生硬的语言去制止,只能耐心开导;有时,证人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查证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只有爱护、善待证人,才能鼓励更多的知道内情人为法庭作证。

由此而见,王院长已经把对老百姓的感情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态度、一种自觉、一种习惯,时刻把群众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解决在行动上。

王院长说:“如果当事人感受不到法律应有的人文关爱和热情服务,无论裁判结果如何,都难以使当事人建立起对法官乃至法院起码的信任。”是的,只有把当事人当着亲人对待,在庭审中创造出浓浓的亲民氛围,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司法面前更有尊严。热情的心态、诚恳的语言,审慎的判断、认真的对待、才是赢得民众信任的基础。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