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法院用智慧之剑打通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6-11-09 12:03:44 阅读量:

——西安市长安区法院着力破解执行难工作纪实

 9月13日上午9时许,来自西安市长安区法院的执行法官和法警80余人,准时到达位于该区王曲街道窑底村的执行现场。

    “开始行动!”随着执行局副局长杨民利的一声号令,执行法官带领整装待命的法警进入执行现场,对非法侵占石砭峪水库管理处土地的13间违章建筑开始实施强制拆除。10个多小时的现场执行,80余名执行法官和法警各司其职,秩序井然。直至晚上19时许,违章建筑全部被成功拆除,切实保障了胜诉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树立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近年来,尤其自今年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提出,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以来,长安区法院按照上级法院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全力打好执行攻坚战,努力提升执行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利剑直指打通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优化执行队伍人员配比,规范执行行为

    为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长安区法院聚焦群众关切,狠抓执行规范化工作,坚决消除消极执行、拖延执行、选择执行等问题。该院执行局要求执行法官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增强对执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执行工作的深度和力度,从源头上规范执行行为。今年以来,执行局的信访投诉案件降低了60%以上。为了整合执行力量,执行局各业务庭积极尝试改单兵作战为分段集约化执行,将执行法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分组,充分发挥执行团队1+1>2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执行效率,也形成了执行法官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规范了执行行为,有效降低了执行法官违法风险,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司法公信力。

    发挥“互联网+”资源整合优势,全面提升执行效率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发展形势,长安区法院早在2012年就确立了信息化强院的发展方向,并率先建成了全省基层法院首个“执行指挥中心”,为开展网络化执行提供了强大平台。2015年长安区法院开通“点对点”和“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为探索建立“互联网+强制执行”的全新执行工作思路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将公平正义以更加快捷的形式凸显在辖区群众面前。2015年,长安区法院被陕西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点对点”和“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的开通,使执行法官“足不出户”即可查询到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极大地节约了案件执行成本,提高了执行工作效率。今年截至9月底,该院累计通过“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提起查询21880次,通过“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提起查询1371次,有效实现了申请人的胜诉权益。被申请人耿某向申请人付某借款2.2万元,但借款后经付某多次索要,耿某始终不现身并拒不还钱,付某无奈于2013年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案件后,经执行法官了解,耿某为一名吸毒人员,经常参与赌博,且长期不在家中。法官多次到银行查询也始终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一度被迫终止。“点对点”系统开通后,执行法官很快掌握到耿某的农业银行账户中有财产可供执行,于是果断对其账户进行了冻结并强制扣划。2015年11月,拿到执行款的付某激动地向执行法官连声道谢,“我原本都不抱希望了,真没想到,过了这么久法官还能帮我追回来,实在是太感谢了!”

    为进一步完善联合惩戒机制,提升执行工作的快速反应力,长安区法院积极完善“互联网+强制执行”体系,建立与公安、银行、工商、国土、房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执行联动惩戒机制。通过限制被执行人出(入)境、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等手段,让“老赖”真正尝到了苦头。今年以来截至9月底,该院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373条,其中自然人294条,法人或其他组织79条。2015年,执行法官在查找一起缺席审判的被执行人时,跋涉两千多公里到达被执行人某公司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但通过到公安、银行、工商等部门查询,辗转了三四天都没有查询到该公司的财产信息。办案法官于是转换思路,向该公司法人手机发送了关于要求配合执行的短信,并告知其如逾期履行,将被纳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法律后果。在法律的震慑下,该公司法人很快主动联系到了办案法官,并与申请人达成了分期付款的履行协议。

    利剑出鞘开展强制执行,震慑“老赖”保民生

    为了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的权益,长安区法院坚持把开展“一打三反”、“百日执行会战”、“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假日执行”、“夜间执行”等专项行动作为常态化举措持续推进。今年以来,该院执行局先后集中组织优势警力开展统一专项执行活动10余次,解决了一批积案、难案和骨头案,使“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为进一步彰显司法权威,长安区法院坚持用足用活强制执行措施,严厉打击抗拒、规避、妨害执行等行为,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威慑。今年10月19日,该院执行法官依法对一名被执行人拘传,在耐心对其讲解相关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后,该被执行人终于同意还款。在办理完结案手续后,该被执行人突然对执行法官进行人身威胁,并无端指责谩骂。执行法官随即巩固证据,并依法对其做出司法拘留15日和1万元罚款的处罚决定,有力地打击了“老赖”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创新思路迎难而上,着力破解执行坚冰

    执行的过程,形象地说更像是法官与“老赖”绞尽脑汁斗智斗勇的过程,这就需要法官不断更新执行理念,创新执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破解执行坚冰。

    被执行人杨某驾驶车辆在西弥线先后撞伤韩某、张某,被法院判决分别赔偿两人近5000元。然而杨某一再失信,韩某、张某于是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之初,法官向被执行人杨某邮寄送达了执行通知书,但因查无此人信件被退回。法官又试图通过电话再次联系杨某,电话也一直关机。后来才得知杨某已到广东打工近一年,电话可能已经停机,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考虑到同为年轻人,执行法官于是想到通过手机通讯录搜索被执行人的微信号,很快对方就通过了法官的添加好友申请。执行法官于是通过微信不时督促杨某履行还款义务,同时告知其不履行还款义务的法律后果。通过二十多天的微信“聊天”,被执行人杨某最终主动将赔偿款汇至法院的执行账户。至此,一度陷入僵局的两起案件通过微信顺利执结。

    被执行人田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将胡某撞成植物人,法院判决其赔偿原告38万元。但田某始终拒不履行判决,胡某的父亲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受理后,执行法官多次查询田某的银行账户,始终无可执行财产。同时,由于其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后遗症,法院无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而另一方面,没有经济来源的申请人胡某的父亲已经年近80岁,不但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胡某,还要抚养10岁的小孙子,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早日拿到执行款,胡某的父亲先后多次卷着铺盖、拉着横幅到法院讨说法。一边是生活困难的申请人,一边是没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握着沉甸甸的案卷,执行法官只能下定决心再找突破口。果然,在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得知田某名下有两院房屋。经请示执行局领导,执行法官很快做出了关于对田某其中一套房屋在其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进行查封拍卖的裁定。听说法院要拍卖他的房子,被执行人田某一下子着急了。不但主动找到执行法官,而且承诺一个月内先支付胡某20万元,其余欠款半年内付清。没想到法官一下子帮家里解决了大问题,申请人胡某的父亲乐得合不拢嘴,激动地拿着表扬信要感谢承办法官。

    要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攻坚战,注定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长安区法院的执行法官们将始终手持智慧之剑,为打通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奋力拼搏,不断规范执行行为,提升执行工作能力和执行质效,让有条件实现胜诉权益的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司法的权威和公正。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