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法院:端正法官思想 彰显司法正气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12-11 15:12:52 阅读量:

          有这样一支队伍,是保障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将青春与理想嫁接在法律的常青树上,用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着每一矛盾纠纷,是的,他们就是默默奉献的人民法官:忠诚廉洁是他们的代名词,公正为民是他们永久的使命。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普遍存在浮躁的倾向,我虽然在法院入职不久,但是面对平凡琐碎的平常公事,面对因纠纷起诉的各类群众,来不及激动、来不及向往便堕入了惶恐和迷茫当中。正因为思考,才会茫然,法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应该怎样慎用这份权力,才能让原告放心,让被告心服,让群众满意;应该怎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每一位当事人在每一案件中能深深感受到公平、公正。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难免会受到亲情、友情和金钱的诱惑,面对此种诱惑和当事人对公正司法的期盼时,原西安市中级法院执行局审判员张建国因受贿16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被党组织开除了党籍。成为背叛廉洁、正义的阶下囚。入狱后,张建国提到最多的是单位、家庭、孩子、妻子,说他的所作所为使亲人蒙羞,让他们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每到动情处眼眶里泪水直打转。从他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对亲人的牵挂,对单位的愧疚,对自由的渴望。同样是法官,有的法官除了法律他们别无所崇,除了良知,他们别无指引,除了正义,他们别无追求。他们的事迹全国传扬,令人热泪盈动,从村民百姓到首席大法官,无不动情称赞。
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我听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008年,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得知这个情况后,邹院长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在邹院长的协调下,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邹院长就是这样,努力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不仅如此,邹院长还写书指导审判工作,主导起草《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并力推落实。最后,作为一个司法改革的燃灯者,他倒在了为司法改革奔波的路上。
为审判事业奉献耕耘的法官有很多,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燕萍在农村法庭工作,在刚参加法院工作的那一年,腊月二十早上,外面大雪纷飞,一个男子身裹破棉袄,腰扎粗布带,蜷缩在法院接待室门口。她急忙把这位男子扶到屋里,递上一杯热茶。那汉子颤抖着接过茶杯,说“我是山东来告状的,两年前,我把建材卖给你们这儿一个姓杨的,我来十几趟,他就是不给钱。”她和另一位法官当场立案,当天找到被告,在她们耐心疏导下,被告当即付给原告7万多元货款。山东汉子接过钱,就走了。当天傍晚,快下班的时候,那位山东汉子又来了,他是专门来送锦旗的,令大家意料不到的是,他从破棉袄里摸出一把尖刀摆在桌上。激动地说:“原来我想,这次在要不到钱,我就不活了,多亏你们救了我。”这件事,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深深地意识到,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心真情赢得百姓的信任。
从邹碧华对法治事业执着追求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泪流满面,到陈燕萍耐心细致、人民信服的好法官,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广为传颂。大家不难发现,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需求,正气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司法干警,应坚守法官廉洁之德,做心系百姓,廉洁司法的实践者,做社会矛盾的真心化解者。让群众更多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手中的法槌击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以信念之火让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定边县人民法院 钟思可)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