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县人民法院:坚定不移走司法廉洁之路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05-19 15:39:24 阅读量: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究竟是什么呢?古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回答。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在上山采石的时候,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就想拿出去卖,可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像我们这种小老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呀。”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这个故事见于《左传》,叫着“以廉为宝”或“不贪为宝”,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个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廉洁是什么?廉洁就是子罕不恋宝玉,不贪为宝,以廉为宝的品质;廉洁是什么?廉洁是公仪休爱吃鱼而不贪鱼,果敢拒鱼;廉洁是什么?廉洁是毛主席袜子上的补丁,是周总理那件穿了三十年的睡衣,是孔繁森牺牲时遗体中仅有的八块六毛钱!廉洁是什么?民间的歌谣也给了我们答案——你听,那歌谣唱到“中华传统真不少,廉洁是个宝,范仲淹、郑板桥、开封府尹黑老包,人人称颂日月昭”。总的来说,廉洁是一种被人民歌颂的美好品质,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廉洁司法呢?因为,在今天这个政治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有一部分司法领导干部因为禁不起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在工作中没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思想麻痹,以至贪污腐化,败坏了党风党纪,利欲熏心,违反了国家法律,最后走向犯罪的不归路。他们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也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回顾过往岁月,司法人员走上不归路的比比皆是。从严重违法违纪的最高院大法官黄松有到疯狂敛财800万,高墙凄惶度余生的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原院长郭生贵;从滥用权力玷污天平,纵容妻女祸及家庭的湖南省湘潭市原中院院长罗凯元,到被“黑金”击倒的吉林省高院原刑一庭庭长宋祥;从吃请收钱徇私判案导致农妇败诉绝望服毒自焚的甘肃金塔县法院行政庭原副庭长崔纪元,到23名法官的倾覆的宁夏“丁海玉现象”;从上海高院“嫖娼们”到湖北高院“开房门”,再到湖南涟源法官与当事人共进午餐被拍……
这些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案件的发生无一不与一个字有关,那就是“贪”字,由于这个贪字作崇才使某些司法人员没有把握好自己,最终让这个贪字毁了自己的前程,毁了自己的美好人生。这些血与泪的教训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廉洁司法。
该如何做走廉洁之路呢?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一天乘轿进城刚好遇到大雨,轿夫恰好穿了双新鞋,开始轿夫还非常小心,总是“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踏进了泥水之中,把鞋弄脏了,这一下,轿夫便“不复顾惜”了,无所顾忌地在泥水中走下去,这个 “新鞋踩泥”的故事,在于警告官员要慎始,慎始才能善终。俗话说“一贪既成腐”,那些“跌倒”的官员,大都与这个“轿夫”有“异曲同工”的经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干个“小”的“疏忽”,就会酿成“大”的“变质”。从谨小慎微到“鞋湿水”、“裤腿沾泥”,最终将一发而不可收拾,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由量变到质变,从偶然成必然。最初不慎,后来再想谨慎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所以廉洁司法,贵在从始到终的坚持。廉洁,当如杨继宗廉洁自守,不私一钱;廉洁当如杨震拒金,无愧于天;廉洁当如于谦两袖清风,忠肝义胆;廉洁当如包公铁面无私,明镜高悬。
作为法院的工作人员,我们处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一线,我们要深知一个富强的国度需要清明的吏治;深知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廉洁的青天;深知怀抱法律,追求正义,乃法律人的天职;深知在社会变革的今天法院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坚定地选择,将个人追求与时代召唤紧密结合,担负历史使命,坚守法律信仰,坚定不移走廉洁司法之路。
  
 
 
                                                               陕西省佛坪县人民法院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