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两级法院“一线审判模式”调查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13-11-26 15:59:02 阅读量:


                                                        序一

  “咯咯哒”,“咯咯哒”,一只母鸡“扑棱棱”飞出张家鸡窝。窝里卧着几枚蛋。

  母鸡是李家的。李家婆姨找到张家,要自家母鸡下的蛋。

  张家婆姨反问:母鸡下没下蛋,谁人看见过?这事只有鸡知道。

  话不投机,俩人红了脸,告上法庭。

  ——高海洋给《法制日报》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嘴角满是诙谐笑意。

  高海洋,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侯沟门村村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塞县人民法院“辅助调解员”。

  “大棚的洋柿子该浇水了,娃娃放学该做饭了,你两个婆姨还在为一颗鸡蛋打官司!”高海洋描述调解现场,“我一通嚷嚷,两个婆姨都低下头。最后张家给了李家两颗鸡蛋,了事。”

  送走两个婆姨,高海洋拨通安塞县法院招安法庭庭长李锋的电话:“法庭委托我调解鸡蛋纠纷一案,当事人已和好。”

  在延安,这样的“辅助调解员”有3400名,职责就是辅助法官进行诉前、诉中、诉后调解。

  这是延安法院“一线审判模式”众多环节中的一环。

                                                        序二

  什么是“一线审判模式”?

  延河畔,冬阳里,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迎春对《法制日报》记者娓娓道来:

  所谓“一线”,就是指案件发生的第一地点、矛盾化解的第一环节、法院工作的第一前沿;

  所谓“一线审判模式”,其内涵是我们法院回应群众司法期待,坚持便民诉讼在一线;着眼保障司法公正,坚持查明案情在一线;着力深化能动司法,坚持化解纠纷在一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在一线;全面提高司法水平,坚持争先创优在一线。

  “说千道万,归结到四个字上:‘司法为民’。”冯迎春说,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司法为民”,延安市中院确立“司法服务群众,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群众认同司法”工作原则,以辩证的思维、创新的姿态,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作方式,探索实践新时期司法工作的群众路线。2010年,延安两级法院推行“一线审判模式”。

  “一线审判模式”就是延安法院实践司法工作群众路线的结晶。

                                                如何在一线便民诉讼

                                        “山大沟深,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立案,诉讼“第一站”。

  延安马锡五时期,因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为方便群众诉讼,需要尽可能的简化立案程序,群众可以拦路告状,也可以口头起诉,并且不必缴纳诉讼费用,办案人员当即受理。

  延安市中院副院长雷钧说,现在“立案难”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延安两级法院在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最大能力为群众立案提供便利。

  ——对于行动不便的当事人,用电话预约立案、上门立案,两年来两级法院电话预约立案1076次。对于居住外地、路途较远的当事人,开通网上立案通道,当事人可以通过网络递交诉讼材料,法院进行审查立案;

  ——两级法院全部建成功能齐全的立案信访大厅。在立案大厅设立诉讼指导窗口13个,开启案件查询系统13个。实现立案、咨询、信访“一站式服务”。两年累计导诉4386人次;

  ——在基层法院建立诉讼联络员制度,即在每个行政村或社区选择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威望较高的群众或干部聘请为诉讼联络员,负责将群众诉求及时传达给法院,在法院和群众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目前,基层法院共聘请诉讼联络员3476名;

  ——延安两级法院严格执行诉讼费缓、减、免制度,仅2012年共缓减免诉讼费用143案154.16万元。

  “延安很多地方山大沟深,‘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当事人寻到法庭不容易。”延安市中院民一庭庭长冯晓彬说,“人民法院审判服务的对象是人民,‘便于审判’,是法院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出流动性便民法庭。如为保障果农的权益,在果苗栽种和苹果成熟的春秋两季组成合议庭深入果业大县,专门审理涉林果业纠纷,被形象地称为“苹果法庭”;针对农民居住较为分散、外出打工、出行不便等现实情况特别在村民比较集中的假日、赶集日、农忙时节推出巡回法庭、假日法庭、赶集法庭或农忙法庭等,集中受理农民诉求。2010年至2012年,延安便民审判法庭共审理民事案件7890件,占同期民事案件总量的17%。

   ——推出民事、行政案件预约开庭制度。对于不能及时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由法官提前与其进行沟通共同协商确定案件开庭审理时间。自实施以来,共预约开庭79件,当事人出庭率达100%。

  延安两级法院效仿“110接警”制度,推行“执行110”工作机制。设立执行线索热线电话,24小时收集并审查执行案件执行线索。自成立以来,共接“警”34次,执结案件34件,执结标的近二千万元。

  延安法院还推出院(庭)长预约接待制度。即由院长、庭长与信访人事先约定接待时间,到期接待并答疑。2010年至今预约接待信访当事人2025人次。延安市中院率先推行判前释明和判后答疑制度。2012年,延安法院来信来访总量下降41.9%。

                                             如何在一线查明案情

                                  “法官不能依赖案卷,只要有现场就必须去看”

  “深入一线查明案情,是我们法院的基本办案原则。”延安市中院政治部主任罗致介绍说,“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克服闭门办案、机械办案的弊端,促进司法公正。”

  延安市中院民二庭法官牛菲曾经审理过一桩监护权纠纷案。

  小孩父母遇车祸而亡,留下70万元家产。外爷一家与爷爷因小孩监护权,争至中院。按照院里要求,牛菲必须走访小孩所在地。

  那是个冬日,就在村口一块收割过的玉米地里,乡亲们围在一起,瞅法官如何断案。

  中院副院长雷钧和几个法官一人搬一个凳子,坐在人群里。有人说小孩是谁家的血脉?爷爷监护符合常理。有人说外爷家在县城,条件好,便于小孩生活成长。

  事情明了,法官调解:小孩归外爷监护,假期可以住爷爷家,家产分一小部分给爷爷。众人皆大欢喜。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