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法院众多创新如何起根发苗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时间:2013-01-16 14:27:11 阅读量:

【法制日报】陕西法院众多创新如何起根发苗

作者:本报通讯员 贾明会 张珊珠  发布时间:2012-11-20 10:20:26


  初秋,临潼,骊山脚下一间会议室。

  “我在陕西政法战线还是个新人。”五年前,也是在此,安东谦逊道,山东口音浓郁。其时,他刚刚入陕,就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人心。”五年后,还在此处,安东讲话时,老陕的腔调已经若隐若现。这位儒雅的大法官已在陕西省高院度过了五个春秋,且已就任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五年来,陕西高院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三级法院院长专题研讨班。每一次研讨会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会有多种观念的碰击,每一次碰击都会引起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的思路。研讨铸炼的,却只有一个主题:司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研讨期间,院长们都要分组到社区、企业、军营等地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寻求改进法院工作的着力点。陕西法院一些创新之举,也在研讨会上起根发苗。

                                                       审判“五进”

                                                  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50岁的孙清义是礼泉县的一名普通教师,三年前的一次“特别”庭审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2009年4月24日,作为县教育局推荐的公民代表,他和其他4位由县人大、政协推荐的代表一起旁听了陕西省高院在礼泉县公开审理的一起抢劫案件的庭审过程。与一般审判程序不同的是,在法庭辩论环节过后,他们五个人先后走上法庭专门设置的公民代表席,发表了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作为一名普通百姓,能在庄严的法庭上,面对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以及旁听的人发表对案件处理的意见,感觉很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说的话必须有根据,必须符合实际,毕竟我们在法院事先准备的承诺书上签字承诺,法院也会将我们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这牵扯到判决的公正。”孙清义谈起当时的感受,依然很激动。

  该案审结后,主审法官专程到孙清义的工作单位,向他告知了意见采纳情况及审理结果。对此,孙清义十分感慨,“原以为走个程序就完了,没想到法官对我们的意见如此重视”。

  通过这次经历,孙清义对法院的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法院的工作很严谨,很公正,并非社会上一些人流传的那样 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 。”自那以后,他开始关心法院工作,关注起法律。

  征听民意收到了效果,安东感慨说:“法院判决案件,总有一方当事人败诉,败诉的一方当事人一般都会对法院产生看法,认为法院裁判不公正,这种个别印象通过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会扩散为一个群体甚至更大范围的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的认识。因此,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公正就在身边,是人民法院至上而下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这次庭审方式,在全国法院尚属首创。

  “法官不能局限于坐堂问案,要走出法庭,走出法院,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军营,到案发地、田间地头、老百姓家里,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案子才能办得扎实。”2009年夏天,安东率领研讨班重温了“马锡五精神”,回顾了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光荣历程,再次强化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谈起开展审判“五进”和征询意见工作带来的变化,商南县人民法院院长殷本明感受颇深:“深入基层开庭判案,法官干警要面对群众,责任意识更强了。经常和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融成一片,群众对法院就更了解、更信任了,也更支持法院工作。有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法官干警送达法律文书、调处矛盾纠纷、执行案件等等工作也变得容易多了。”

                                                         开门办案

                                                 把当事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

  “现在,法官把办案当作父母交代的事情来办,把当事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来看待,过去的衙门作风彻底改变了。”这既是咸阳市特级教师呼秀珍的肺腑之言,也是众多当事人的共同感受。

  2012年4月19日,安东先后接待了两拨当事人。一拨是王某与西北航空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的上访人,另一拨是一桩析产、离婚案上访人。参加接待的还有省高院副院长顾德镳、审委会专委付春贤、信访办主任余江涛、办公室主任谭晓峰等。安东边听边记,认真询问,指出问题症结,拿出解决方案,要求限期解决。现在,院长接待在陕西三级法院已成为规定动作。

  “法院审理的绝大多数案件都是公正的,可为什么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问题反映强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法缺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法院没有把公平正义充分传递给人民群众,没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公正就在身边,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司法公正。”安东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司法公正问题的看法。

  王建安,西安市未央区三桥法庭的原庭长,前不久调任西安市未央区政法委副书记,他所在的法庭创设“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根据辖区城乡接合部的特点,设立了多元化解办公室、调解室、速裁室、医学疏导室、音乐调理室,在司法调解方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法院的前列,年均结案达228件,调撤结案率都在80%以上,连续4年没有发生一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5月的一天,52名农民工集体到西安市政府上访,要求三桥镇一位包工头兑现工资,当夜宿于钟楼地下盘道,准备次日继续越级上访。三桥法庭接到信息后,及时启动诉前调解机制,法官干警一方面做好农民工的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分头连夜冒雨寻找包工头。同时,动员法官筹集资金,打算为农民工先行垫付劳务费。一夜没有合眼的法官感动了农民工,对立情绪得到缓和。当晚三点半,包工头慑于法律的强大威力,兑付了全部劳务费。

                                                           全员学习

                                                 让新法官养成强烈的群众意识

  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让刚进入法院大门的法官养成强烈的群众意识,这是安东提出“建设学习型法院、培养学习型法官”的初衷。这一实践培训课程,在之后陆续举办的几期法官助理培训班、预备法官培训班、新进人员培训班上成了必修课。

  2009年4月,刚刚走上中层副职岗位的十余名省法院干部,被分批分派到省联合信访窗口和省法院立案大厅挂职锻炼,在这里工作两个月时间,接待上访群众,了解群众司法需求,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2011年5月,参加全省预备法官培训班的学员们接受了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那就是“下基层、访民意、听民声”。学员们分为十个组,每组二十余人,由省法院中层领导带队,分别深入到西安市十个社区,和基层群众座谈,听取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

  “司法判决是经过法官良心过滤后的法律”,“除了法官的人格,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保证实现正义”,安东始终强调良知对于法官的重要性,教育引导法官干警学习各方面知识,秉持公平正义、善良诚信、悲天悯人、刚正无私的品行。

  “审判工作再繁忙,每周集体学习不能忘。”近几年来,陕西省法院党组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理念,以此提高法官学识,提升司法能力。目前全省121个法院全都建起图书馆或资料室,藏书总量超过70万册,其中省法院图书馆藏书达到5.5万册,法官干警年均读书达到12.5册,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法官办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省高院的法官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在学哲学、历史、经济、宗教等知识,这是培养法官良知与道德水准的好方式。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会有历史责任感、厚重感,就会看得清社会,也会减少老百姓对法院和法官的误解。”陕西省人大代表、咸阳三星电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延庆深有感触。

                                                         巡回评查

                                                 让法官面对一针见血的质问

  2010年6月的一个下午,陕西省某基层人民法院会议室。

  参加会议的,一方是评查组领导及联络员、发现不合格案件的评查员及各评查小组长,另一方是被评查法院相关业务庭的部分办案法官、庭长及主管副院长。在确定案件的格次前,照例要听取办案人员的解释,提问则是单刀直入的:

  某某法官,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案件判决书主文与合议意见有出入?

  某某法官,为什么裁判文书未给一方当事人送达?

  某某法官,本案一方离家出走已经8年之久,不尽任何家庭义务,你是基于什么考虑判决不准离婚的?

  没有几个法官能坦然面对这样一针见血的质问,大多会被问得面红耳赤、汗渍斑斑。

  2009年起,陕西省各级法院在自查、互查的基础上,连续几年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学专家等与从全省各级法院抽调的资深法官,共同组成评查组,对全省所有中级、基层法院及省高院上年度办结的除调解撤诉以外的全部裁判执行案件,逐案评查。

  2012年4月21日,周末,安东又放弃休息,从西安直奔永寿县,指导和慰问正在这里参加案件评查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及法官干警。

  在永寿县法院的会议室里,每个评查员的面前都摆放了一摞卷宗,大家边看边记,十分认真。安东走到一个评查员身边,详细询问评查的情况,并顺手拿起阅卷笔录,仔细看起来。“同志们一定不要怕麻烦、怕得罪人,要认真负责将案件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这已是近年来安东第六次专程前往被评查法院评查案件。

  群众代表雷西茜认为,衡量法院工作如何,不能仅仅看法院办了多少案子,而要看办案的质量,法官调解了多少案子、执行兑现了多少案子。

  “这几年,省高院对案件质量问题进行责任追究的力度很大,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取消办案能手称号和评先资格、进行经济处罚、甚至调离审判岗位等处罚措施,一点都不含糊。四年来,省法院组织对全省法院重点案件的评查总量达到84745件。”陕西省高院立案庭副庭长高波曾在审判管理办公室工作,对这种动真格的评查措施印象深刻。

  “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办案,让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有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了解把握社情民意,学会用利益衡平的方法化解矛盾,注意天理、国法、人情的结合,有效防止和杜绝就案办案、机械司法,使案件的处理获得群众的认同,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谨言,慎行,是安东一贯的作风。但是,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法院院长研讨班上,安东的发言,总是清晰地勾勒出他司法为民的理念。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