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9-05 09:13:05 阅读量: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白河县双丰镇五星村卫生室的大门已早早开了。陈洪亮穿上白大褂,桌角的人大代表履职笔记本与血压计并排摆放,他习惯性地翻了翻本子上昨晚记下的村民诉求,又检查起药柜——作为五星村的村医,也作为双丰镇人大代表,这是他坚持了 27 年的 “晨课”:既要摸清药品储备,更要记牢群众的 “心头事”。
“我这手艺是父亲药箱旁‘熏’出来的,当代表的本分,是选民选我时‘托’过来的。”陈洪亮边整理药品边笑。父亲从医40余年的脚印印在沟岔里,而他的履职轨迹,早跟着诊室里的问诊、村路上的走访,嵌进了乡亲们的日子里。1998 年接下父亲药箱时,他便把 “对得住人” 的叮嘱刻在心里。2021年当选镇人大代表那天,他在笔记本首页写下 “对得住选民”——这两句话,成了他27年里最沉的 “担子”。
村卫生室的诊室,也是他的“代表联络点”。面积不大,却像个永不停歇的健康驿站。有的骑摩托车的、有的开农用三轮车,最远的走了十多里山路,不光是来看病,总爱凑到他跟前说几句:“陈医生,村头老张的降压药快断了”“咱卫生室能不能再添个血糖仪?”陈洪亮一边给刘永秀测血糖,一边往履职本上记:“刘婶你放心,血糖仪的事我上周跟镇卫生院提了,这两天就有信;老张的药我这儿备着,等下我顺路送过去。”
刘永秀笑着接话:“他看病细,听咱说话更细 —— 前两年我说报销手续麻烦,他转头就把‘简化农村老人医保报销流程’的建议报上去了,现在咱在村卫生室就能代办,多省事!”诊室里的血压计没停过,履职本上的字也没断过,最多的一天,他接诊 36 个患者,记了 7 条村民诉求,听诊器和钢笔在手里换了又换。
村民们常说,“陈医生把病人当自家人,心眼实在得像块石头”。五星村村民程拾学家境困难,每次看病都攥着皱巴巴的零钱,陈洪亮默默看在眼里,不光在账本上记“减免”,更在履职本上划了重点:“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他带着这个问题跑了周边几个村调研,整理出“扩大村级医疗减免范围”的建议,在镇人代会上提出后,推动镇里出台了针对特困户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这几年不光为程拾学垫付 2万多元医药费,更帮全镇20多户困难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2022年的一个深夜,程拾学因为肝胆结石疼得在床上打滚,邻居听见哭声,摸黑拨通陈洪亮的电话。凌晨一点多,陈洪亮拽起外套叫醒妻子:“快,程叔疼得厉害,咱送他去医院。”两口子架着程拾学往车上挪,开着车往县医院赶,可到了县医院,却因医疗条件有限做不了手术。陈洪亮掏出手机,翻遍通讯录里的同行,打了十几个电话,从夜里三点忙到天蒙蒙亮,终于联系上十堰市人民医院专家。等把程拾学推进手术室,陈洪亮才放松紧绷的神经,靠在墙角缓缓的坐了下去。
2018年秋,邻居张果涵、周本浩两个孩子半夜高烧惊厥,家长急得直哭。陈洪亮紧急送往县中医院,检查为轮状病毒感染,当时传染病病房已全部住满,他楼上楼下马不停蹄,最终多方协调将一间办公室紧急改造成临时病房。安顿好一切,凌晨回到村上,他却没有歇着,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对农户周围及卫生室进行消杀,有效防止病源扩散。
2020年疫情最吃紧时,陈洪亮四处托人,凑到 1000 多个口罩二话不说先分给防疫点,不光是村医的担当,更想着“代表得带好头”。值守点的村干部收到口罩时异常感动“陈医生自己天天接触病人,却把口罩先给了我们。”那段时间,他天天给周边村镇的居家隔离群众送药、测体温,每天骑着电动车跑几十里路,防护服里的白大褂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份“双份坚守” 的背后,是家人懂他的 “双重责任”。妻子高郦从嫁过来那天起,就成了他最坚实的“后援”——帮忙抓药、记账、转送病人,也成了半个“行家”。“他晚上记笔记到半夜,我就多留盏灯 —— 他说病人等着他,选民也等着他,我就得把这‘两头’都顾好。”
捧着“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荣誉证书,陈洪亮的脸上满是谦虚。“这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坚守在田间地头的村医的。”他说,就像父亲当年教他的那样,“当村医,别想着出名,能让乡亲们少跑点路、少受点罪,比啥都强。”
夕阳西下,卫生室的灯光亮了,陈洪亮正给刚从地里来的徐赐芝量血压,手里还捏着张纸条——是徐婶刚提的 “希望村卫生室开健康讲座”。他边记边应:“下周就办!先讲高血压防治,我再把镇里医保新政策给大伙念叨念叨。”
窗外炊烟袅袅,门口的老树扎根沃土。陈洪亮这位“健康靠山”,也是乡亲们“贴心代表”,用听诊器听病情,用履职本记民心,把村医的仁心和代表的初心,都种进了这片他守了27年的土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康与期盼。
作者:陈洪亮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