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 | 旱坝大田园蝶变记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22 09:17:10 阅读量:

盛夏七月,位于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旱坝村的大田园里,蝉鸣裹着瓜果香漫过层层大棚。村民李大姐蹲在大棚边摘圣女果,红得透亮的果子装满竹篮:“以前这地种苞谷,一年到头挣不到千把块;现在跟着合作社干,土地流转费加务工,半年就攒了两万块!”她身后的连片大棚里,羊肚菌撑着伞盖,圣女果挂着水珠,游客提着篮子穿梭采摘——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长满杂草的撂荒地?

旱坝大田园的转机,始于2024年秋季。县人大代表叶祥友在观察走访时,蹲在田埂上听村民叹气:“地分得太散,种粮不挣钱,年轻人都跑城里去了。”他掏出笔记本记下:“1组20亩、3组30亩……总共70亩耕地撂荒,400亩山林闲置,这是咱村的‘伤疤’。”

同为镇人大代表的吕绍华听说后,主动找上门:“咱代表就得给乡亲们办实事!”两人带着笔记本走村串户,白天量土地、画地图,晚上在村头百年风杨树下开“夜话会”。“代表们说要把地‘捏’起来用,我们举双手赞成!”72岁的老党员吕大爷第一个按下手印。

2024年末,在镇人大主席团的指导下,叶祥友联合12名县镇人大代表成立“助农小组”,推动东河社区牵头整合三大合作社资源,成立旱坝大田园专业合作社。通过“保底租金+务工工资+年终分红”模式,70亩耕地、400亩山林重新“活”了过来——村民变“股民”,土地变“资本”,沉睡的资源终于见了光。

产业怎么搞?代表们带着村民“走出去”“请进来”。叶祥友带着人跑到成都,看鱼菜共生基地、学智慧大棚技术;吕绍华请来石泉的农技专家,在田间支起“流动课堂”,手把手教村民种羊肚菌。“代表们比我们还上心!”技术员老张感慨,更让村民惊喜的是,代表们又引进了石泉农匠公司,签了长期收购合同:“现在种出来的东西不愁卖,游客还能来园子里采摘,一块地挣两份钱!”

2025年夏,城关镇在旱坝设立乡村振兴东河片区产业示范带人大代表联络站,由镇人大主席赖勇牵头,以“人大搭台、产业唱戏、群众受益”为宗旨,聚焦旱坝大田园产业园区、绿道沿线民宿农家乐体验区、青龙娅食用菌产业园区、大鲵原种基地、终南之南宿集、上坝河秦岭国家公园等核心产业。通过“代表联产业、服务促发展”模式,推动人大代表深度参与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矛盾化解,助力绿道沿线形成“农业+文旅+民宿”融合发展新格局。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秦岭的轮廓清晰可见,旱坝大田园的标识牌在阳光下闪着光。47座现代化大棚错落有致,采摘步道蜿蜒其间,羊肚菌、七彩花生、吊篮西瓜等高附加值作物四季丰产,采摘区和儿童游乐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25年园区总产值突破近50万元,带动1200余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吕邵华指着规划图说:“下半年要建亲子研学基地,明年搞稻渔共生,后年把民宿集群连起来……”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新期待:“想让娃在家门口上学”“想开一家农家乐”……

从“撂荒地”到“聚宝盆”,旱坝大田园的蜕变,是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破解难题的生动注脚。“人大代表就是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产业的‘护航者’、发展的‘带头人’。”镇人大主席赖勇的话掷地有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大代表们正以赤诚之心搅动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金山银山。(通讯员:周垚)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