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法院 | 开学了,又多了一个爱举手的小朋友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9-05 09:24:43 阅读量:

“宗法官,这是我和孩子上周去公园拍的照片,您看她笑得多开心!”一大早,王女士就带着一叠照片走进法院,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100余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温暖的一刻

是她盼了许久的模样

也是我等了很久的笑容

第一次见到王女士时,她红着眼眶、声音哽咽:“法官,我就想多陪陪孩子,她从小跟我亲,现在连我的电话都不太敢接了……”

我当即请她坐下,详细了解情况。王女士与前夫离婚时,民事调解书明确约定:她每月可在两个周末接女儿小悦同住,寒暑假期可与女儿共度一周。

可纸面的承诺落到现实,却成了双方辩不明的难处。离婚后,前夫常年在外打工,小悦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心里总觉得“孩子就得跟着爸爸”,对王女士的探视请求百般抵触,要么说孩子“不舒服”,要么干脆避而不见。

王女士听在耳里、痛在心头,她不明白,想与自己的亲生女儿见一面,怎会如此困难?

我深知,探视权不仅是法律赋予父母的权利,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亲情滋养。

我想,要化解这场纠纷,首先要从“固执”的爷爷奶奶入手。“滴”的一声,电话接通,可老人的语气充满戒备:“离婚了就别来打扰孩子!她跟着我们挺好的!”

于是,我带着几本儿童读物,敲开了小悦爷爷奶奶家的门,老人们依旧满脸戒备,而小悦怯生生地躲在奶奶身后,偷偷打量着我。

“大爷大妈,我不是来‘逼’谁的,我是来看看孩子,也想聊聊怎么对孩子好。”我拉过一把椅子,和老人慢慢聊起来。

上门走访,先要说“法”,我拿出民事调解书,一条条解释:“您看,这上面写得很清楚,探视权是法律规定的,既是妈妈的权利,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爱,少了哪一方都可能留遗憾。”

老人沉默不语,我便与他们分享了另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件:“之前有个孩子,因为常年见不到妈妈,性格变得特别内向,后来好不容易恢复探视,孩子脸上的笑容才多起来……”

说着说着,我发现原先怯生生的小悦也对我放下了戒备,还悄悄翻开了我带来的绘本,眼神里满是好奇。

我顺势把书递过去:“这是给你的,里面有很多关于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故事哦。”小悦抬头看了看奶奶,奶奶没再阻拦。

“其实我们也不是故意刁难,就是怕她妈把孩子带走了不送回来……”爷爷终于松了口,语气软了下来。

“您放心,法律有规定,探视不是抢孩子,王女士每次都会按时送回,我们也会监督。”我赶紧打消老人的顾虑,“您看孩子多乖,要是能经常见到妈妈,肯定更开心。暑假快到了,让孩子跟妈妈待一周,体验体验不一样的陪伴,多好啊!”

那天的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从法律后果聊到孩子的成长,从老人的担忧说到母爱的不可替代,我耗干了口水,老人们脸上的冷色也慢慢消融。离开时,奶奶把我送到门口:“法官,我们再想想……”

几天后,我便接到了老人的电话:“法官,我们想通了,就让孩子妈妈暑假接走吧,只要对孩子好就行。”

这个暑假,王女士终于如愿把小悦接回了家。她带孩子去了海洋馆,陪她做手工,晚上给她讲睡前故事。小悦的笑声,成了一位母亲耳边最动听的声音。

开学那天,小悦背着新书包走进校园,遇到同学就开心地说:“我暑假跟妈妈在一起啦!她带我去看海豚了!”老师也给王女士发来消息:“孩子这个学期开朗多了,上课总积极举手呢!”

于我而言,这是一场“特殊的执行”。看着照片里小悦灿烂纯真的笑容,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原来可以如此平凡而有意义。

法律的温度,不仅仅体现在条文里,更藏在每一次为亲情搭建桥梁的努力中。正是这一起起凡人小案,一个个幸福的瞬间,体现了人民法官的价值所在,也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动人的旋律。


作者:宗鹏程

编辑:赵佳欣

责编:雪云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