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动、两措施 | 周至法院执行局化解涉企赔偿纠纷:善意执行有温度 法理震慑显力度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23 09:26:12 阅读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何某某的人生轨迹骤然改变。2023年9月,她与陕西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重型自卸货车发生碰撞,左大腿截肢、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重创,不仅带来身体的剧痛,更让后续治疗与生活陷入困境。因赔偿协商未果,何某某一纸诉状诉至法院,最终判决该建筑公司赔付107万余元。然而,判决生效后,赔偿款却迟迟未到账,无奈之下,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这起案件的执行,一头连着急需救命钱的伤残当事人,一头系着经营中的企业,如何在保障民生权益与护航企业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周至法院执行法官王健紧扣“两行动、两措施”涉企办案理念,以“善意执行+实质解纷”为思路,开启了一场兼顾温度与力度的执行攻坚。

善意先行:在法与情中寻最优解

拿到案件时,王健法官看着卷宗里何某某的伤情鉴定报告,深感责任重大:“当事人后续生活全靠这笔赔偿,拖不得;但企业若因执行陷入困境,也可能引发新的矛盾。”

秉持着“既护民生底线,又保企业存续”的考量,法官没有贸然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先对被执行人名下100辆货车进行现状查封(暂未扣押),为后续协商筑牢法律基础。

随后,法官多次联系该建筑公司负责人郑某某,结合“两行动、两措施”中“善意执行助企纾困”的要求,从法理上阐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从情理上体谅企业经营难处,更细致分析:“一次性支付107万可能压垮企业,但分期履行既能让何某某逐步拿到赔偿,也能给企业喘息空间。”

经多次释法说理,郑某某表示理解,坦言公司确实面临资金周转压力,但对法官的真诚沟通深受触动:“法院不是简单‘一执了之’,是真的在帮我们想办法。”

最终,2025年4月27日,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企业分三期赔付75万元。和解协议的签订,让法官长舒一口气——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承诺,更是司法温度的生动体现。

力度跟进:对失信行为亮法律利剑

然而,约定的付款日期渐渐临近,何某某却始终没等来第一笔赔偿款。王健法官多次电话催促,得到的回复从“马上安排”变成“再等等”,甚至后来联系不上负责人。

“不能让善意变成纵容,更不能让当事人的期待落空!”法官决定实地走访,一探究竟。

2025年6月10日,深入企业厂区后,王健法官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严峻:企业不仅未按约定筹备款项,还擅自转移了被查封的车辆,试图逃避执行。

“‘两行动、两措施’强调平等保护,绝不是对失信行为的放任。”面对企业的违约与拒执,王健法官当即亮明态度:“转移财产、拒不履行可能构成拒执罪,轻则罚款拘留,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面对法律威慑,郑某某主动联系法官,态度彻底转变:“我们错了,一定履行!”最终,双方再次达成协议:7月4日先支付10万元应急,7月30日前结清第一期款项。

司法护航:平衡保护彰显公平正义

从善意沟通到法理震慑,这起案件的执行轨迹,正是周至法院践行“两行动、两措施”的鲜活注脚。面对涉企纠纷,既不搞“一刀切”式执行,用柔性措施为诚信企业留空间;也绝不姑息失信行为,以刚性手段维护法律权威。

如今,10万元赔偿款已如期交到何某某手中,后续款项正按协议推进。何某某的家人握着法官的手说道:“太感谢法官为我们讨回公道了。”而郑某某也感慨:“这次教训让我们明白,守法经营、诚信履约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正道。”

在周至法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两行动、两措施”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融入每一起案件的实践指南——让胜诉当事人权益落地有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更让所有市场主体在司法护航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有力度,亦有温度。


作者:王健、邰含玉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