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扶贫“组合拳”攻坚“硬骨头”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6-05-06 12:00:30 阅读量:

曾在全国创出小额信贷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两项制度”衔接等扶贫开发经验的商洛市,因贫困面积大、人口多、“骨头硬”而再次站在了全国和全省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商洛脱贫攻坚路上的每一个“脚印”,将直接决定着全省同步够格奔小康的进程。

5年内要实现49.0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每年就是将近10万人,任务繁重而艰巨!这对商洛这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典型贫困山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肩负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商洛市委、市政府决心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要求,步步为营破解脱贫攻坚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难题,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啃下最后的贫困“硬骨头”。

找准“穷根子”,解决“扶持谁”问题

站在洛南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触摸屏幕前,手指轻轻一点,该县寺耳镇高村贫困户魏海鱼家的信息一目了然:魏海鱼,56岁,身体残疾,全家5口人,孙子刚出生,因缺劳动力、缺资金而导致贫困。针对家庭贫困实际,县科教体局包扶干部王三峰为他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帮扶措施,老伴何喜云在家种植5亩玉米,年收入2500元,同时从事养殖业,年均收入至少5000元;儿子魏斌外出务工,年均收入1万元,全家2017年将实现稳定脱贫。

在商洛市,经过市县镇村几千名干部3个多月艰苦细致地排查,像魏海鱼家这样找准“穷根”、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贫困户16.12万户49.03万人,其中六类特殊贫困人口14.87万人。

2015年12月1日,商洛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后,在全省率先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市上成立了贫困户精准识别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市、县、镇、村贫困户识别认定工作体系,先后制定下发了五类特殊贫困人口调查统计工作实施方案、精准脱贫建档立卡核查工作实施方案等,抽调市、县(区)1022个部门单位3.34万名干部职工,成立1280个工作队,深入全市所有镇(办)、村(社区),全面拉开了贫困户精准识别调查摸底工作的帷幕。市级领导及市直部门还组成98个脱贫攻坚宣讲队赴98个镇(办)、县(区)组织县级领导及部门领导赴1280个行政村(社区),面对面宣传建档立卡政策,为群众答疑解惑,确保了扶贫政策措施家喻户晓。

脱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精准锁定,就像高考录取考生一样,分厘都要计较,来不得半点敷衍和草率。商洛市按照贫困人口控制规模和识别标准,严守贫困户退出“九条红线”,逐镇、驻村、逐组、逐户进行精准识别。对认定的贫困户,坚持严把评议、入户核实和公示公告关,并要求县、镇、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层层把关签字确认,从贫困户住地、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脱贫项目、帮扶资金、脱贫时限、包扶责任人、脱贫资金渠道等八个方面全面摸清贫困户底子,分户建档立卡,逐镇逐村建立台账,健全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为建立分类帮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上把县(区)贫困户精准识别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严肃追究责任。从今年元月开始,市县有关部门先后对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展开五轮明察暗访和专项核查,对在核查、督查和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找准“突破口”,解决“谁来扶”问题

今年春节刚过,商洛市、县、镇4500多名干部职工自带被褥和锅灶,组成1009个脱贫攻坚工作队,陆续进驻701个贫困村,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驻村精准帮扶工作。同时,全市还选派了701名优秀后备干部担任701个贫困村(社区)的“第一书记”,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

如果说部门包村是精准扶贫的“定盘星”,那么包扶干部就是精准扶贫的“顶梁柱”,这是解决“谁来扶”问题的关键。

商洛市县镇村各级脱贫攻坚工作团、工作组、工作队和包扶干部共签订脱贫责任书1790多份,双向承诺12万多份,层层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形成了从上到下的脱贫攻坚包抓体系。

群众不脱贫、部门不脱责、干部不脱钩。商洛市县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逐村逐户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和致贫原因,协助帮扶村制定脱贫发展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找准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措施,指导协助村“两委”健全和完善帮扶村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做到“一村一册、一户一档”,并逐村逐户落实差异化、个性化、接地气、可操作的扶持措施。组织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立足行业优势资源,及时向贫困户传递致富信息,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关注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帮助协调解决危房、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全市701名驻村“第一书记”围绕脱贫攻坚中心任务,配合村支书抓好“两委会”班子建设,同时抓好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建设,注重从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返乡农民工中培养发展党员,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商洛市县制定了《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每年对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履职情况、驻村时间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扶贫工作评优树模和表彰奖励的依据。3月7日到11日,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了7个督查组,对各县(区)4个镇(办),8个村(社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并向全市下发了检查情况通报和整改问题清单,确保了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按照吃住在村的要求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找准“好路子”,解决“怎么扶”问题

商洛市紧扣精准脱贫,瞄准不同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着力解决“怎么扶”问题。

今年2月28日,经商洛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深改工作会议和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的“2 9”脱贫攻坚配套办法出台。“2 9”即商洛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脱贫攻坚实施规划及产业发展、教育技能、易地搬迁、生态补偿、金融扶持、资金整合、社会保障兜底、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包抓县镇村脱贫攻坚工作等9个脱贫攻坚扶持配套办法。同时,在全市选定了10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全力实施“1111”精准扶贫工程,即在贫困村实施村级幼儿园、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道路畅通、安全饮水、视讯建设、网络建设、职业培训、党员活动室和金融服务网点等11项精准脱贫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户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转移就业、发展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社保兜底等11项精准扶贫措施,实现贫困村发展条件改善与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步推进。

商洛市坚持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作为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以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为突破口,按照“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农户受益”原则,积极整合扶贫贴息资金、扶贫互助资金、创业再就业贷款等各项涉农资金,采取“现代农业园区基地 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产业合作社 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四龙”治贫模式,大力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贷款3.2亿元,扶持龙头企业84个、现代农业园区4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435个、家庭农场152个,扶持带动贫困户1.89万户。

在实施移民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针对性扶贫措施上,商洛市大胆探索扶贫新机制,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今年全市已启动开工建设移民搬迁1.75万户,建筑面积达100.3万平方米,一季度已落实生态补偿户3964户13596人,直接补偿、解决就业近4000人。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