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舞台剧 时间:2016-04-29 11:30:33 阅读量:
4月22日上午,杨凌示范区召开舞台剧《后稷》项目论证会。会议邀请国内知名策划人、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实景剧制作人、影视剧导演、文投专家、文娱媒体人,围绕舞台剧《后稷》的主题立意、主体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实施进行了研讨和论证。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王宝平出席项目论证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观看了电视片《为了大地的丰收》,听取了杨凌电视台负责人对剧目创作的基本思路和创作大纲的介绍,认为农神后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具有与世界任何文明对话的高度。利用该剧打通古今农脉,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一系列文艺工作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舞台剧《后稷》的主题立意和价值,并对其前期创作内容进行了深入研判。
陕文投集团策划总监白玉奇认为,《后稷》用全新的视角来解析故事,具备了打动观众的内容“疼点”。
陕文投集团策划总监白玉奇:后稷的故事是一个宏大叙事,命运叙述,细节支撑。后稷一手拉着历史,一手指向未来,他代表着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高度,足以和世界任何一个文明对话。对于《后稷》舞台剧,应将其定位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创世纪”。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杭敏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在历史和文化的源头深入挖掘。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杭敏:《核心内涵很好,借鉴了米兰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之源”的主题理念。建议再强化“疼点”,让剧与市场找到最佳结合。除了综合运用现代舞台表现形式外,还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把更多的人吸引到杨凌来。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学部长、教授李有兵建议,舞台剧中应塑造多个形象,传递杨凌信号。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学部长教授李有兵:除了大白菜,还可以有高粱、谷子、糜子,包括蘸水面,都可以塑造成艺术形象进入《后稷》舞台剧,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农业的形象大使都在杨凌。另外,要打造一首歌,让人忘不了,人人传唱。
《华商报》文体娱新闻部主任马进军认为,应当借中国艺术节契机,把《后稷》舞台剧打造成精品剧。
《华商报》文体娱新闻部主任 马进军:要持续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吸纳投融资。尤其新媒体,应当实现即时互动传播。
经过论证、研判,专家组认为,舞台剧《后稷》前期工作较为扎实,为后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充分发挥杨凌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文化名片,借中国艺术节在陕举行之机,趁势推出并开展营销。
王宝平在讲话中表示,示范区将全力支持项目实施,尽快组建优秀的创作团队,同步推进各项工作。舞台剧《后稷》要结合杨凌文化产业园建设,在注重文化性的同时注重商业性,通过招商等方式解决后续的剧目生命力问题;要着眼长远,通过反复论证、细细研磨,创作杨凌文化精品,打造杨凌继农高会、国际马拉松赛后的第三张靓丽名片。
据了解,舞台剧《后稷》,拟通过一位农林大学的大学新生和一位享誉世界的老科学家的视角,讲述一位“生于帝王之家,感于生民之艰,排除各种阻力,现身改善农作”的远古圣人的故事,用现代的视角拉近观众的距离,用远古的故事暗喻当今的精神。该剧拟亮相今年在陕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并将成为示范区成立20周年的献礼作品。
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杨凌电视台、示范区项目办、旅游局、农业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示范区科协、示范区摄影家协会等单位代表参加论证会。